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喉癣

喉癣

病名。见《景岳全书》卷二十八。又名天白蚁肺花疮。喉癣发于咽喉咽喉生疮或腐溃。以其形似苔藓故名。多由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阴液被灼而成。《景岳全书》:“喉癣证,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,其证则满喉生疮红痛,久不能愈,此实水亏虚火证也。”②过食炒煎炙煿,醇酒厚味,胃中积热胃火蒸肺所致。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六:“喉癣咽干生苔藓,初痒时增燥裂疼,过饮药酒五辛火,霉烂延开蚁蛀形。”③杨梅疮毒上冲,结于咽喉,亦可发喉癣。其症咽喉初觉干燥,痒而微痛,上有青白斑点,或如芥子大,或如绿豆大,或色暗晦,满喉红丝缠绕。“如哥窰纹,如秋海棠叶背后纹。”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四)。日久渐腐烂,腐衣叠若苔藓,吞咽疼痛,晨轻暮重,至夜尤甚,潮热盗汗,声音嘶哑。治法滋阴降火。用知柏地黄汤四物汤等加减。清热解毒、利咽喉。用广笔鼠粘汤加减。清血解毒。可选用杨梅一剂散外吹凤凰散(凤凰衣儿茶胆南星橄榄核等分,为细末,每二钱加冰片三分)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脾虚生风

    指脾虚引起内风的证候。多由吐泻或药饵损脾所致。主要表现为手足微有抽搐,伴肢体逆冷,口鼻气微,昏睡露睛等症。《张氏医通·诸风门》:“若体倦神昏不语,脉迟缓,四肢欠温者,脾虚生风也。”治宜温补脾胃为主,用

  • 眼疳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第八十七卷。疳热挟肝火上攻于眼的证候。其症初起双目痒涩赤烂,继则红肿热痛,不时流泪,畏光羞明,渐渐白睛生翳,遮满全眼,并有口渴善食而消瘦,发焦,下泄,腹胀,鼻干等。治宜疏肝泻热

  • 阴汗

    证名。①指前阴、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。《医林绳墨·汗》:“阴汗者,谓至阴之处,或两腿挟中,行走动劳,汗出腥秽。”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。《张氏医通·汗》:“阴汗,阴间有汗,属下焦湿热。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

  • 膺骨

    骨名。即胸骨。详该条。

  • 下巴

    颏的俗称。详颏条。

  • 阳明少阳合病

    阳明与少阳两经合病,除出现阳明病的身热,不恶寒,反恶热,自汗,腹满,便秘;又有少阳病的口苦、咽干、目眩等外,必见下利。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“阳明少阳合病,必下利。”

  • 五夺

    夺,耗损。指气血津液严重耗损,元气不支,禁用泻法的五种情况。《灵枢·五禁》:“形肉已夺,是一夺也;大夺血之后,是二夺也;大汗出之后,是三夺也;大泄之后,是四夺也:新产及大血之后,是五夺也。此皆不可泻。

  • 活血生新

    即祛瘀活血。详该条。

  • 巡经得度传

    见《此事难知》。伤寒由太阳经径传厥阴经,称巡经得度传。因其他阴经不上头部,只有厥阴肝经和督脉上行,与足太阳交于巅顶百会穴之故。

  • 保产要旨

    产科著作。4卷。清·许廷哲撰。刊于1806年。作者汇集前贤产科医论,参以己见,编成此书,全书以胎产、保婴为重点内容。卷一介绍流产的防护及妊娠诸疾的证治;卷二分述临产忌宜及产程诸变的救治;卷三为产后诸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