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苔满布,有两条灰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。若灰苔色润,可刮净者,为脾胃虚寒挟食滞,宜温中健脾消滞。若苔干厚无津,刮之不净,为肠胃热结已实,宜通里攻下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证名。见秦伯未《中医临症备要》。即目视无光,详该条。
见女科辑要条。
病名。一作瘖俳。出《素问·脉解》。又作喑痱或阴俳。多由肾精亏损,以致肾气厥逆而成。《奇效良方》:“瘖痱之状,舌瘖不能语,足废不为用。”治宜滋肾阴,参见以补肾阳。
杂论著作。2卷。清·程林撰。刊于1677年,此书杂录各有关医药典故。在杂谈自然、物理现象及释医中,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。现有《中国医学大成》本。
隋、唐时期所设的尚药局中一种官职的名称,共4名,官阶六品。专管调和宫庭药物之事,后其职位又降至从六品、正七品。
病证名。又名胎赤眼。即初生儿眼睑及结合膜充血、糜烂。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夫小儿眼胎赤者,是初生洗目不净,令秽汁浸于眦中,使睑赤烂,至久不差,故云胎赤也。”见于新生儿急性包涵体性结膜炎。治宜清热解毒,内服
指未时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:“脾病者,日昳慧。”参见十二时条。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水蜈蚣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植物名汇》。为狗尾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