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外痈

外痈

病名。见《外科精义》卷上。指生于体表的痈。初起无头,局部红肿热痛,界限分明,根盘收束,易肿、易脓、易溃、易敛。重者可有身热口渴、苔黄、脉数等。治以清热解毒,活血化瘀为主。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,重者服仙方救命汤;外用如意金黄散远志膏五龙散敷贴。若未消而脓成,则内服透脓散黄芪内托散;外治则切开引流,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,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。若成漏者,可用药线引流,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、地黄膏等敷贴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生血止崩汤

    《傅青主女科·产后编》卷上方。川芎一钱,当归四钱,炮姜四分,炙甘草、荆芥炭、乌梅炭、炒蒲黄各五分,桃仁十粒。加大枣,水煎服。治产后血崩。若气血衰竭,汗多气促,加人参三至四钱。

  • 王孟英

    【介绍】:见王士雄条。

  • 肺郁

    五脏郁证之一。《赤水玄珠》卷十一:“肺郁者,皮毛燥而不润,欲嗽而无痰。治宜桔梗、麻黄、豆豉。”参见五脏郁证条。

  • 精明之府

    指头部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:“头者,精明之府。”张志聪注:“诸阳之神气,上会于头,诸髓之精,上聚于脑,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。”

  • 芦箬

    见.《本经逢原》。即芦叶,详该条。

  • 中食

    类中风之一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又名食中。详见该条。

  • 少阴四逆证

    证名。指邪传少阴,心肾阳衰,阴寒内阻而致四肢逆冷之证。参见少阴病、厥逆条。

  • 脾毒痢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婴童百问》。感受暑热之毒而致的痢疾。夏暑之时,饮食不洁,生冷不禁,暑热之毒犯及胃肠,而成下痢。其症发热烦渴,腹痛,里急后重,痢下频作。治宜清暑解毒。如白头翁汤加人苋,或香连丸、黄连香薷饮,

  • 肋头

    经外奇穴名。《千金翼方》:“治瘕癖,患左灸左,患右灸右,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,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。”《类经图翼》列作奇穴,名肋头。位于胸骨两侧缘,当第一及第二肋骨头下缘处,左右

  • 截疟七宝饮

    即七宝散第一方,见七宝散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