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大瘕泄

大瘕泄

古病名。《难经·五十七难》:“大瘕泄者,里急后重,数至圊而不能便,茎中痛。”本病后人有数解:①即痢疾。《研经言》:“今之痢,即《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。”②一种阴虚似痢症,由肾虚所致。《医贯·痢疾论》:“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,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。……阴已耗而复竭之,则大小便牵痛,愈痛则愈便,愈便则愈痛,其证红白相杂,里急后重,悉似痢疾,必小便短涩而痛,或不通而痛,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脱,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遗。”治宜补肾,用附桂八味丸补骨脂肉豆蔻阿胶等。③即肾泄。《罗氏会约医镜·杂证》:“又言大瘕泄者,即肾泄也。每在五更天明之时。”④指热泄之一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:“曰大瘕泄者,里急后重,数至圊而不能便,茎中痛,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。”宜用八正散木香槟榔,再用天水散。⑤指泄而腹有瘕聚。清·怀抱奇《古今医彻·杂症》:“大瘕泻,则腹中有瘕,时作时止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精血之海

    指命门。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:“命门为精血之海。”命门藏元阴元阳,为化生精血之本原,故称其为精血之海。

  • 侵脑疽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即生于头顶五处穴部位的疽。证治同透脑疽,详见该条。

  • 死现舌

    见《重订敖氏伤寒金镜录》。全舌苔呈黑色,为寒极或热极之候。寒极者,黑而底纹嫩,润滑如水浸,急投辛温救补之剂。热极者,黑而底纹粗糙,干涩,刮之不净,急投苦寒清热之剂。

  • 救伤秘旨

    伤科著作。清·赵廷海撰。1卷,附《救伤秘旨续刻》1卷。刊于1852年。书中叙述因拳术所致损伤及骨折的辨证、手法和治疗验方。此外还记述了因武术“点穴”所受损伤的治疗法(共34穴)。建国后有排印本。

  • 疮疡辨阴证

    见《外科正宗》卷一。指辨识疮疡之属阴证者。如疮疡起病较缓,疮形平塌散漫,不疼或隐痛,或抽疼,皮色不变,或紫暗或沉黑,不热或微热;难消、难溃、难敛;病程长,溃则脓水清稀,脉沉细而无力,为疮疡阴证。常伴全

  • 忽公泰

    【介绍】:见忽泰必烈条。

  • 蒸乳

    病名。出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一。又名乳膨、乳蒸。多因产妇气血旺盛,乳汁壅滞不通,或产后无子饮乳所致。两乳肿硬疼痛,恶寒发热。治宜理气通络。用香附、瓜蒌、通草、橘叶共煎服,其药渣煎洗,待乳通则热自除。如无婴

  • 叶汝楠

    【介绍】:元代医家。字子林。瓯宁(今福建建瓯)人。精痘疹专科。

  • 指压法

    推拿手法名。用手指用力按压穴位。常用的方法有两种:①滑动指压法:用较强的压力抵紧穴位,然后顺着一定的方向反复滑动。②持续指压法: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穴位,手指不滑动。参见按法、点法、压法等条。

  • 蛊注痢

    病名。①指痢疾如蛊注,下脓血瘀浊杂物者。又称蛊疰痢、蛊注毒痢、虫疰痢、蛊痢。《诸病源候论·蛊注痢候》:“虫注积候,此由岁时寒暑不调,则有湿毒之气伤人,……毒气侵蚀于藏府,如病蛊注之家,痢血杂脓,瘀黑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