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小儿泄泻

小儿泄泻

病证名。本症多因脾胃被水湿所侵,或过伤乳食,或外感风寒暑湿邪气,导致脾运化失常而致;也有因体质虚弱,突受惊恐,影响气机升降失调;或因多食瓜果生冷,过服寒凉之药,以致耗损元气脏腑虚寒;或因病久脾虚脾阳不运等,均可引起腹泻。临床证候分类颇多:①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谓其证有五,即寒湿、热湿、风湿、湿伤元气下陷食积。②《婴童百问》分冷泻热泻、伤食泄、惊泄。③《古今医统》谓“泄泻乃脾胃专病,凡饮食、寒、热三者不调,此为内因,必致泄泻;又经谓所论春伤风,夏飧泄,夏伤暑,秋伤湿,皆为外因,亦致泄泻”。④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论泄之原,有冷泻、热泻、伤食泻水泻积泻、惊泄、风泄脏寒泻疳积酿泻。”⑤《幼科发挥》:“泄泻有三,寒、热、积也。”又谓:“《难经五泄之论甚详,予论大肠泻小肠泄大瘕泄,则易明。予论脾泻、肾泻,则难分晓也。”⑥《幼幼集成》:“泄泻有五,寒、热、虚、实、食积也。”⑦《医宗金鉴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》分伤乳食泻、中寒泄火泻惊泻脐寒泻脾虚泻、飧泻、水泄辨证应抓住病因,分清寒热虚实论治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阴盛阳虚脉

    脉象。轻按浮取,细而小,重按沉取实大。《难经·六难》:“浮之损小,沉之实大,故曰阴盛阳虚。”

  • 赵铸

    【介绍】:南宋医生。履贯欠详。撰《瘅疟备急方》1卷,佚。

  • 医效郎

    元代医官职称。隶属于医学提举司,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,官阶正八品。

  • 喑俳(pái 排)

    病名。出《素问·脉解篇》。喑,瘖之异体字。即瘖俳。详该条。

  • 内伤喘逆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·喘症论》。指气喘由内伤脏腑气血引起者。包括内火喘逆、痰饮喘逆、食积喘逆、气虚喘逆、阴虚喘逆、伤损喘逆等。详各该条。

  • 平治荟萃

    见金匮钩玄条。

  • 厘正按摩要术

    推拿专著。4卷。清·张振鋆辑。刊于1889年。本书是在明·周于蕃《小儿推拿秘诀》一书基础上,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。由于作者广泛征引有关文献,不仅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增补,编次也更为条理系统。卷一辨证,包括四

  • 草果仁

    见《传信适用方》。为草果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痴先生

    【介绍】:见詹文升条。

  • 声喑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罗氏会约医镜》卷七:“声喑之症,虽兼五脏,而于心、肝、肾三经为重。又须知其虚实治之,乃为上工。”该书把声喑病因分为:感于风寒,火衰喉痛,喉虚火炎,喉毒溃烂,梅毒喉烂,肺经实火,肝逆,劳瘵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