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晋代外科医生。履贯欠详,善治疽症。
又名妊娠养胎、胎养。即妊娠期要注意饮食起居,以护养胎儿的方法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一:“妊娠之人,有宿挟痾疹,因而有娠,或有娠之时,节适乖理,致生疾病,并令腑脏衰损,气血虚羸,令胎不长,故须服药去其疾
病名。见王芳林《临床实用痔漏学》。即管道通过肛门括约肌或肛管直肠环上下而深达直肠的内外瘘。宜挂线疗法或配合手术治疗。
书名。又名《仙传痘疹奇书》。2卷。明·高我冈撰。刊于1598年。上卷治痘;下卷治疹。作者根据治痘以气血为主,治疹以清火滋水为主的理论,对痘疹的证治作了简要记述,并附痘疹图说及针法治疗图等。
《医醇賸义》卷三方。沙参、薏苡仁各四钱,苏子一钱五分,枳壳、前胡、桑叶、白术、橘红各一钱,茯苓、贝母各二钱,荷叶蒂一枚。水煎服。治大肠咳,咳而遗矢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。即中膂俞。见该条。
养生著作。撰者不详。清·马齐录。刊于1726年。书中介绍多种简便易行养生却病术,如涂搓自助颜、膝风摩涌泉、猿臂和血脉、熊颈免痰涎、鼓呵消积聚等。作者主张养生须注意节饮食、慎起居、惜精气。现存清代抄本,
见纳支法条。
①指清气和浊气。《灵枢·阴阳清浊》:“愿闻人气之清浊……受谷者浊,受气者清。清者注阴,浊者注阳……清浊相干,命曰乱气。”参见清气、浊气条。②相气十法之一。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与浊暗,以了解疾病的阴阳
经穴名。代号ST16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胸部,在第三肋间隙中,距胸正中线4寸处。布有胸前神经分支及胸外侧动、静脉。主治咳嗽,气喘,胸胁胀痛,胸满气短,乳痈等。斜刺0.3~0.5寸。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