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小肠俞

小肠俞

经穴名,代号BL27。出《脉经》。属足太阳膀胱经小肠背俞穴。位于骶部,平第一骶后孔,距骶正中线1.5寸处;一说“除脊各寸半”(《针灸资生经》)。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骶外侧动、静脉后支。主治小腹胀痛,赤白痢疾遗精遗尿尿血疝气赤白带下,腰骶疼痛,以及盆腔炎等。直刺1~1.5寸,艾炷灸5~7壮,或艾条灸10~15分钟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热越

    病理术语。指热邪随汗外越。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“阳明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。”

  • 伤寒平议

    见六译馆医学从书条。

  • 赵泉

    【介绍】:三国时吴国医生。曾为当时丞相顾雍诊病。

  • 著至教论篇

    《素问》篇名。吴崑注:“著,明也。圣人之教,谓之至教。”本篇论述学医的方法和道理,指出业医者必须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这就说明了治病要顺应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重要性。文中着重举“三阳独至”的病

  • 胎毒瘰疬

    病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指小儿瘰疬之由胎毒引起者。妊母素多恼怒,或气郁化火,或肝脾血虚有热,致儿禀受肝胆二经之热,生下后,于肝胆二经循行部位的耳前颈项间生核累累如珠。如发寒热者,先用小柴胡汤加当

  • 热则气泄

    见炅则气泄条。

  • 五逆不刺

    指临床遇到五种脉、证不符的危重病症,禁用针刺。《灵枢·五禁》:“病与脉相逆,命曰五逆。”“热病脉静,汗已出,脉盛躁,是一逆也;病泄,脉洪大,是二逆也;着痹不移,肉破,身热,脉偏绝,是三逆也;淫而夺形,

  • 六达草

    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六棱菊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股胫疽

    出《灵枢·痈疽篇》卷九。即生于股骨及胫骨的附骨疽。详附骨疽条。

  • 杜大醇

    【介绍】:见杜婴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