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又名交乳、鬾病、被鬾、中鬾。由“鬾乳”或乳食停滞而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。《古今医统》:“怀孕乳儿,致令黄瘦,腹大脚软,名曰鬾病。”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:“其候精神不爽,身体痿
舌黑烂,频欲自啮。为脏腑热极兼受秽毒重症,杨梅毒疮可见此舌,宜大剂清热解毒泻火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【介绍】:战国时代医家。名医扁鹊的老师,将自己一生所收集到的医方和个人的医疗经验尽传给扁鹊。
病名。指喉风患处多脓头状似蜂房者,故名。多由忧思恼怒,气郁痰浊化火所致。《喉科心法》卷上:“生于喉内两旁,初起红肿,渐腐成片,日久片内变成小孔,出有臭气,症属难治。”治宜疏肝解郁,清热消肿。可选用清胃
《审视瑶函》卷三方。黄芩(酒洗)七钱,僵蚕、陈皮(盐煮,去白)、天麻(酒洗)、桔梗各五钱,煅青礞石、白芷各二钱,薄荷三钱,大黄(酒蒸)二两,半夏(牙皂、姜汁煮)一两。为细末,水泛为丸,绿豆大,每服二钱
病证名。①胀病之一。一名胀。出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。《仁斋直指方·胀证》:“七情郁结,气道壅塞,上不得降,下不得升,身体肿大,四肢瘦削,是为气胀。”气虚、气热、气寒亦可致气胀。《医碥·肿胀》:“因于气
脑鸣的别称。《四科简效方·内科通治》:“头响即脑鸣也。”详见脑鸣条。
病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多因黑睛外伤,风热毒邪外侵;肝胆实火内炽,风火毒邪相搏于上所致。黑睛生翳,色带鹅黄,状若凝脂,头眼剧痛,目赤羞明。类今之化脓性角膜炎。治宜清肝、泻火、解毒。用四顺清凉饮子或
指根据病情选取有效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。临床常用的有局部选穴、邻近选穴、远道选穴、循经选穴、辨证选穴等法。
人体部位名。古人解、骱通用。同节骱,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三。即关节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