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感冒胁痛

感冒胁痛

病证名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一:“感冒胁痛之症,并无时行传染,因自冒风寒,先见恶寒发热胁痛耳聋,呕而口苦,此伤寒阳经胁痛症也。若寒热已除,后乃胁痛干呕,此表解里未和热邪痰饮之症。”又:“感冒胁痛之治,风邪在表,柴胡羌活汤;热邪在半表半里,小柴胡汤;热邪在里,小柴胡加山梔、青皮枳壳;表已散,里气不和作痛,审知是燥痰结饮,轻则瓜蒌仁汤,重则十枣汤;若肝胆郁火成痰,家秘胆星汤主之。”参风寒胁痛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江国兴

    【介绍】:见江考卿条。

  • 月经或前或后

    见静光禅师考定《女科秘要》卷三。即经行先后无定期,详该条。

  • 胎气攻心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叶氏女科证治》。亦名孩儿攻心。病因孕后过食辛辣,热毒之物,热积胎中,以致胎儿不安,手足乱动,上冲于心。症见母多烦躁痛苦,两胁疼痛。宜清胃热,佐以安胎。用调中和气散(大黄、石膏、槟榔、枳壳、

  • 淅然

    皮肤感到寒冷。《素问·刺热论》:“肺热病者,先淅然厥,起毫毛,恶风寒。”

  • ①五液之一。与涎合称涎唾或唾液。唾为肾液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:“肾为唾”。肾经有一络脉,上挟舌本,通舌下廉泉穴。肾虚水泛而多唾,唾液清冷;肾阴不足,虚火上炎而唾少咽干,口中感腥咸异味。②同吐。《素问·

  • ①读(nèi)。里面。与外相对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阳虚则外寒,阴虚则内热。”②音那(nà)。古同纳。①受纳、纳入。《灵枢·营气》:“营气之道,内谷为宝。”②进针、下针。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:“以息方

  • 敦痈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三。即脱疽之色赤、肿痛如汤泼火燎者。见该条。

  • 胎麻

    出明·汪机《痘治理辨》。即奶麻。详该条。

  • 雷丸草

    出《外丹本草》。为天葵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象贝母

    见清·赵楷《百草镜》。即浙贝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