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七。多由小儿哺食过度,脾气受伤,不能消磨食物,以致停滞不化,而成腹大颈细,全身黄瘦的病候。参见丁奚疳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大成》。即肩髃。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宋代人。生平不详。撰《小儿方》1卷,已佚。
书名。1卷。清·田宗汉原著,李贡三重订。本书摘取田氏《医寄伏阴论》中部分内容,并附重订者有关验案数则。现有《三三医书》本。
①泛指肌表或阳经所发生的病证,反映病变在表。②辨证上,如病者发热而出现恶寒,为发于阳经的病。(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)
证名。见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治》。疼,义同痛。详腰痛条。
出《名医别录》。为人中白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丹溪心法·喘》。即胃虚喘。详该条。
古病名。痿的别称。因四肢痿弱,变易正常的作用,故名。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:“三阳三阴发病,为偏枯痿易,四支不举。”张志聪注:“痿易者,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。”详痿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循经考穴编》。即神道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