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经序疏要
见本经疏证条。
见本经疏证条。
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四十卷。因寒搏于血,血涩不通所致。症见肿硬木闷,破而不溃,肿亦不消。治宜神效瓜蒌散,外宜隔蒜灸。《外科启玄》卷五:“初发即有头曰乳疽。”又《校正外科大成》:“乳痈、乳疽生于乳房。
证名。见《外科理例》卷一。又名内陷。即疮疡邪毒内攻之意。参见三陷条。
病名。即乳蛾发于一侧者。见《冯氏锦囊秘录》卷六。见乳蛾条。
元代医官职称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,共2人,官阶从七品。
①湿盛。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:“淖则刚柔不和,经气乃绝。”②柔润、滑润。《灵枢·卫气失常》:“膏者,其肉淖而粗理者,身寒。”
指伤寒病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等六种治法。
见《陆川本草》。为甘露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即胃热呕吐。《幼科要略》:“幼儿脾胃受伤”,“倘热气深伏,烦渴引饮、呕逆,连香饮。”参见热吐条。
【介绍】:见邵弁条。
人体部位名。亦称额角。指前发际在左、右两端弯曲下垂所呈之角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胆足少阳之脉……上抵头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