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本草图经》。即大青盐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孕后热病邪在阳明。症见口渴便秘,谵语气促,腹中满痛,脉沉数有力。治宜泻热安胎,方用四物汤加大黄。
病证名。指呕吐因肺胃有热,复伤燥邪所致者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二:“燥火呕吐之症,喘逆呕吐,吐则气急,呕少难出,口唇干燥,烦渴引饮。”脉多浮数或数大。宜选用清燥汤、葛根石膏汤、门冬知母汤等方。
病名。生于项后发际处之疮疖。见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多由内郁湿热,外受风火所致。初起形如粟米,渐大如黍豆,坚硬高起,顶白根赤,痛痒较甚,破后流少许脓液,时破时敛,缠绵难愈。治宜清热解毒,祛风化湿。内服五味
背部脊柱两旁的肌肉群。
《素问·遗篇》篇名。本篇讨论了五运六气上下升降、迁正退位的变化,古人从这些变化中,推论疫病流行的规律,并认为疫病流行的关键,决定于人气、天气、神气等条件。这个理论是重申了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的精神。
即循经选穴法,见该条。
脉学著作。6卷。明·邹志夔撰。刊于1635年。邹氏汇集诸家学说阐析脉理,卷前列辨脉十篇,“其一卷曰明诊,揭脉之纲领也;其二卷曰序脉,布脉之条目也;其三卷、四卷曰类证,详其使用也;其五卷曰萃经,蒐其故典
《医宗金鉴·幼科心法要诀》卷五十三方。炒苏子、炒苦葶苈子各一两,大黄(酒蒸)、黄芩各四两,煅青礞石、沉香各五钱。为末,水泛为丸,姜汤送下。治小儿食积生痰,气促痰壅,咳嗽频作,便秘者。
书名。4卷。清·陈念祖撰于1840年。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,附以注释。卷1~2医学源流及内科、妇科、儿科常见病的症状、诊断和治疗;卷3~4记述临床常用诸方,分析其疗效、方剂配伍;此外,并附录脏腑说及四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