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同外治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故曰上取下取,内取外取,以求其过。”说明治病的手段,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,或从上治,或从下治,或从内治,或从外治,以达到治愈的目的。
病名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。疔生于外耳。由肝胆经火毒上炎而发。若生于耳孔内,色黑根深,形似椒目,痛如锥刺,痛引腮脑,破流血水。治宜泻火解毒,凉血止痛。可选用黄连解毒汤、仙方活命饮等加减。外用蟾酥丸磨
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。按人体的“中轴”来讲,前后侧移位(即上、下侧移位)用提按法,即两手拇指按上突的骨折一端向下,余指提下陷骨折的另一端向上;内外侧移位(即左、右侧移位)用端挤手法,即一手端正骨折
解剖部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即鼻柱。详该条。
穴位分类名。即阿是穴。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》:“不定穴,又名天应穴,但疼痛便针。”参见阿是穴条。
出《太平圣惠方》。即腧穴,见该条。
外治法专著。一名《外治医说》。清·吴尚先撰。1册,不分卷。刊于1870年。本书正文系以骈文体写成,并联系《子华子》一书所说“医者理也,药者瀹也”的涵义,故以《理瀹骈文》为书名。这是一部以膏药为主的外治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紫茉莉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贵州草药》。为金边兔耳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用海洋生物》。为鹿角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