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。为杨梅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由汗液淹淅皮肤皱折部位引起的湿疡。《外科启玄》卷九:“肥人多汗,久不洗浴,淹淅皮肤,烂成疮者,痛不可忍。”用真蛤粉、滑石粉各等份撒疮上。经常保持皮肤清洁,可以预防发病。相当于间擦性皮炎。
道教观房的别名。指炼丹药的所在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方。生地黄一两,木香五钱。生地黄捣膏,木香为末,二药和匀,量患处大小作饼置肿处,以热熨斗熨之。治乳中结核,及一切气滞结肿成核疼痛。
医论著作。元·朱震亨撰于1347年。1卷。共有论文41篇,着重阐述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的医理。在治则上主张并长于运用滋阴降火之法以及和血疏血、导痰行滞诸法。临床强调观形察色,切脉问证,尤重脉诊。所发
病名。出《治疗大全》。即手发背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痛风的别称。《张氏医通·痿痹门》:“按痛风一证,灵枢谓之贼风、素问谓之痹,金匮名曰历节,后世更名白虎历节,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,气血凝滞所致。”本病俗名箭风。参见痛风、历节条。
6卷。清·王清源撰于1883年。本书采集各家医论方书,结合作者临证经验编撰而成。卷1四诊、经脉;卷2~6为时病、杂病、妇产科疾病证治,阐述病因、病证及治法,辨析较为细致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仁和(今浙江杭州)人。世医出身,父亲嵇清为骨伤科名医。他继承家业,长于治疗杂病。武宗时(公元1506~1531)在太医院任职。
脱证之一。《张氏医通·脱》:“下脱者,多缘房劳伤精。其人翕翕少气,不能饮食,大便滑泄无度,小便清利倍常,或梦寐走泄,昼夜遗精,或精血并脱,不能自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