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禁灸穴

禁灸穴

古人认为禁灸的穴位。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重要器官或动脉邻近处,如睛明丝竹空接近眼球;人迎在颈动脉处,经渠在桡动脉处等。《针灸甲乙经》最早记载禁灸24穴,后世逐渐有所增加,近代由于医学进展,对禁灸穴的认识也更为明确,目前除颜面、血管乳头和心尖搏动等处外,不少古代禁灸的穴位已可施灸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刘石友

    【介绍】:见刘璞条。

  • 喉卒肿

    证名。指喉部卒然肿痛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六下:“识喉卒肿,不下食,方以韭一把,捣熬薄之,冷则易。”

  • 鸦啗散

    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方。老鸦毛(烧灰)、大红绒灰、黄丹各一钱,珍珠、枯矾各五分,冰片一分,轻粉三分,麝香少许。为细末,先用苦茶水洗净疮面,后用少许干掺患处。治鸦啗疮,症见皮肤上生疮,烂似鸦啗。

  • 明堂人形图

    书名。见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。1卷。唐·甄权撰,已佚。

  • 经来吐蛔虫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叶氏女科证治》。指妇女于月经期间呕吐蛔虫。王伯龙《养儿宝》:“经来寒热,四肢厥冷,大汗不止,呕吐蛔虫。宜用乌梅丸、当归四逆汤。”

  • 疳疮

    病名。①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即下疳。见该条。②《济阴纲目》卷七:“因月后便行房,致成湛浊(湛浊为经事断续不了了也),伏流阴道,疳疮遂生,瘙痒无时。先用胡椒葱白作汤、一日两三度淋洗,却服后药:黄芪、菟丝

  • 济世养生集

    方书。又名《济世养生集医方》。清·毛世洪辑。刊于1791年。本书集录作者试用有效方剂50首,作为临床治疗参考,有的方剂后附以作者治验。现有《汇刊经验方》本。

  • 浸洗剂

    将药煎汤,浸洗全身或局部。可以“疏其汗孔,宣导外邪”(《圣济总录》)。如《金匮要略》苦参汤等。

  • 老虎脚迹草

    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毛茛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秋时晚发

    即伏暑。《时病论》卷五:“伏天所受之暑者,其邪盛,患于当时,其邪微,发于秋后,时贤谓秋时晚发,即伏暑之病也。……其脉必滞,其舌必腻,脘痞气塞,渴闷烦冤,每至午后则甚,入暮更剧,热至天明得汗,则诸恙稍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