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红藤

红藤

见《浙江中药手册》。又名血藤大活血大血通血木通。为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(Oliv.)Rehd.et Wils.的茎藤。主产湖北、四川、江西、河南、江苏。苦,平。入肝、大肠经祛风,活血,通络,败毒,杀虫。①治肠痈乳痈风湿痹痛,四肢酸楚,痢疾经闭腹痛钩虫病蛔虫病。煎服:9~15克。②治跌打损伤。捣敷。孕妇慎服。本品含大黄素、大黄素甲醚、毛柳甙、鹅掌楸甙(Liriodendrin)等。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,乙型链球菌,卡他球菌,大肠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桐子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油桐子之简称,详该条。

  • 虚中

    类中风之一。指元气虚衰而致的卒然昏愦等症。《医宗必读·类中风》:“虚中,东垣以卒倒昏愦,皆属气虚。过于劳役,耗损真元,脾胃虚衰,痰生气壅,宜六君子汤;虚而下陷者,补中益气汤;因于房劳者,六味地黄丸。”

  • 肺常不足

    小儿生理、病理特点之一。由于小儿形体柔嫩,卫外机能未固,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差。感邪以后常先犯肺,所以明·万全认为,“天地之寒热伤人也,感则肺先受之”,并创“肺常不足”之说(《育婴家秘》)。故邪气不论从

  • 经行发热

    病证名。见明·陈文昭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亦名经来发热,经病发热。包括经行潮热。指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症。有外感、内伤、虚实之分,以内伤居多。《女科经论》引李氏“经行潮热有时为内伤,属

  • 恚嗔(chěn)

    忿怒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无恚嗔之心。”

  • 痰泻

    病证名。又称痰泄、痰积泄泻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痰泻,或泻或不泻,或多或少,此因痰留肺中,以致大肠不固。”症见时泻时止,时轻时重,或下白胶如蛋白,头晕恶心,胸闷食减,腹中鸣响,脉多弦滑。治宜化痰祛湿,

  • 脑泻

    病名。指鼻涕脓臭者。《普济方》卷五十七:“脑泻臭秽。”属鼻渊类。参见鼻渊条。

  • 胃心痛

    证名。厥心痛之一。因胃病而邪上乘心所致。《灵枢·厥病》:“厥心痛,腹胀胸满,心尤痛甚,胃心痛也。”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九:“胃心痛者,腹胀满,不下食,食则不消。”《张氏医通·诸痛门》:“胃心痛者,多

  • 鱼尾毒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多由足太阳膀胱经湿热凝结而成。生于项后发际两旁角处,脑后发之旁,属浅表轻症,易成脓,治同外痈。相当于枕后化脓性淋巴结炎。

  • 腮颊热肿

    病证名。腮及颊部充血,发红而肿痛者。多因风热毒邪壅滞阳明、少阳经脉,以致气血郁遏而成。治宜疏风清热,解毒消肿为主。内服普济消毒饮,外用赤小豆末和蜜涂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