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经乱

猜你喜欢

  • 肺邪胁痛

    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·胁痛论》。指肺受病邪所引起的胁痛。多因寒邪袭肺,水饮内停,或邪热灼肺,肺络受伤所致。症见恶寒发热,咳嗽气喘多痰,胁肋刺痛,或咳引胁痛。属寒者,常兼见咳吐稀涎痰沫,身热不高或无热,脉

  • 吐利

    出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。指呕吐、下利并见。后世将卒暴呕吐下利、躁扰不安者,称为霍乱。仅见呕吐下利,病程缓慢者,称为吐利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成无己云:若止呕吐而利,经谓之吐利是也。上吐下利,躁扰烦乱

  • 文冠木

    见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无患子科植物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ge.茎干或枝条的木部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甘肃、河南。甘,平,无毒。祛风湿,消肿止痛,收敛黄水。治风湿性关节

  • 傣医传统方药志

    民族方药书。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编。载傣医古验方111个,傣药105种。用汉傣两种文字对照编写。古验方部分附影印手稿原文。傣药部分附插图对照。书后有拉丁学名索引。1985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

  • 虚寒血崩

    病证名。由于心气不足,或劳役、饮食不节,或过服寒凉之药所致。症见血崩不止,脐下如水浸凉,恶寒不已,所下白带白滑,或如屋漏水,时有鲜血而不多。本病较为少见。治法:丁香研细末,黄酒食前送服;或用丁香百粒,

  • 小肠水

    病证名,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因小肠有病引起的水肿,为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。由于小肠热郁,水湿内停,湿热相搏,注入下焦所致。临床症状为浮肿,小腹急满。治宜清热利湿,用导赤散加减。

  • 大晨

    天刚亮的时候。《素问·标本病传论》:“冬大晨。”马莳注:“冬之大晨在寅末。”

  • 硝黄散

    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集三方。风化硝、蒲黄各半两。为细末,每用一字或半钱,点揩舌之上下。治风热上攻,舌硬肿大不消。

  • 食劳黄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医学纲目》卷二十一。①又称食劳疳黄、黄胖。详各该条。②为脾积之俗称。《儒门事亲》卷三:“脾之积,名曰痞气。在胃脘,覆大如盘,久不已,令人四肢不收,发黄疸,饮食不为肌肤,俗呼为食劳黄也。”详

  • 豆豉

    见《本经疏证》。即淡豆豉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