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类证治裁》卷二。即五味子汤第一方。见五味子汤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生于频骨尖高处的一种疔疮,证治同疔疮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六。又名缺盆疽、锁骨疽、发历疽、石疽、历疮。因肝胆二经积热而成。生于缺盆穴(锁骨上窝处)。初起患部肿大如豆,渐大如李,色紫,坚硬疼痛;可伴寒热往来,筋脉拘急,不思饮食,胸腹膨胀,
眼的八廓名称之一。用八卦命名者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即风廓。详该条。
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苦地胆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四。即杨梅结毒。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王兆年条。
书名。1卷。明·缪希雍撰,庄继光整理。刊于1622年。本书以《雷公炮炙论》为主,参以作者的用药经验,分水、火、土、金、石、草、木、果、米谷、菜、人、兽、虫鱼等14类,共记述了439种药物的炮炙方法。末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即樟树子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又称脉痹。出《素问·四时刺逆从论》。指热毒流注关节,或内有蕴热,复感风寒湿邪,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。《证治准绳·痹》:“热痹者,藏府移热,复遇外邪,客搏经络,留而不行,阳遭其阴,故痹熻然而闷,肌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