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病名。指鬾病兼有发热,大便黄而恶臭者。治法见大便恶臭条。
见《不居集》上集卷二十五。即安肾丸第一方,见安肾丸条。
书名。简称《寒温条辨》。6卷。清·杨濬撰于1784年。作者鉴于伤寒、温病易于混淆,遂采集诸家学说予以详辨。卷1列述伤寒和温病的脉证、病因、治法等多方面内容;卷2~3辨析伤寒、温病各种病候;卷4~5医方
【介绍】:见曹炳章条。
药物学著作。2卷。又名《药要便蒙》。清·谈鸿鋆撰。刊于1881年。本书取常用药物365种(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者143种,见于后世本草著作者222种),分为补益、宣通,祛寒、泻热、驱风、除痰、润燥、利湿
病名。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《中医眼科学讲义》。即睥生痰核。详该条。
见《傅青主女科》。即经来断续。详该条。
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一。即三香散,见该条。
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本篇对各经的重要俞穴,作了推本求原的论述,故名。主要论述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,在肘膝关节以下,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,指出了井、荥、输、原、经、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、膝、四关以下的特定部位,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红紫珠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