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指某些瘙痒性皮肤病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六。由肝经血热,脾经湿热,肺经风热交感而成。本病遍体可生,初起形如粟米,瘙痒无度,日轻夜重,抓破则流脂水,浸淫成片;病久风邪郁于肌肤,则耗血生火,瘙痒倍增
书名。40卷。唐·王焘撰于752年。本书汇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。“凡古方纂得五、六十家,新撰者向数千百卷”(自序),进行了编选整理。卷1~2伤寒;卷卷3~6天行、温病、疟病、霍乱等;卷7~20心痛
见幼科指南条。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即榆白皮,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秦伯未《中医临症备要》。即目视无光,详该条。
见杨氏提纲医方纂要条。
即阳明腑证。详该条。
书名。1卷。清·汪晸撰。撰年不详。书中记述导引坐功等8种方法,内容简短,后收入《颐生集》中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。即脊中,见该条。
指湿郁化火而伤脾胃之阴。症见口渴不饥、大便坚结,苔先灰滑,后反黄燥。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:“湿久生热,热必伤阴,古称湿火者是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