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蝟皮丸

蝟皮丸

①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五方。刺猬皮(烧存性)、蚺蛇头(烧存性)、魁蛤各一枚,蜈蚣一条半,虫、红娘子斑蝥(各去头足翅)、蛴螬蜘蛛水蛭(糯米炒)各三个,穿山甲三片,龙骨、炒川椒、川大黄黄连麝香桂心、水银各半两,石膏芒硝各一两,枯矾、滑石甘遂(与胡麻同炒)各二钱半,炮附子二枚,巴豆(去皮油)、雷丸各十五粒。为细末,研匀,炼蜜为丸,小豆大,每服一丸,空腹、临卧各一次,温水送下,未觉则每服加一丸。治乌癞,症见皮肤变黑,痛痒如虫行,手足顽麻,或两肘如绳缚。②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六册方。蝟皮(炙焦)一两,炒槐花、炒艾叶白芍药、炒枳壳地榆川芎当归、煅白矾黄芪贯众各半两,血余炭三钱,猪后悬蹄垂甲(炙焦)十枚,皂角(去弦核,醋炙黄)一挺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食前米汤送下。治诸痔出血,里急疼痛。③《疡医大全》卷二十二方。刺蝟皮(酒浸,焙)三至四个,槐米一斤,当归三两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一百二十丸,温酒送下。治痔漏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经来色淡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多因气血俱虚,脾肾阳虚,运化功能减弱所致。《女科经纶》引朱丹溪语:“色淡者,虚而有水混之也。”治宜补气血以调经。用八珍汤加黄芪、香附、生姜,兼常服六味地黄丸。虚甚者加干姜、

  • 血疔

    病名。《外科真诠》卷下:“血疔或生肘下,或生眼角。疔有一窍如针眼淌鲜血不止,急用真香油四两,无灰酒不拘多少和匀热服,其血立止,徐用野菊花浓煎常服,切忌茶汤。”

  • 干涩难产

    病名。又名胎干难产。清·周登庸《续广达生篇》:“产时用力太早,水衣先破,被风所吹,产户肿胀,干涩狭小者,用熏洗法,从容俟之,无不立下矣。熏洗法:紫苏不拘量,多点好,煎重汤熏洗阴户。随用麻油和蜂蜜涂之。

  • 肝为泪

    出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。泪出于目,肝开窍于目,泪为肝液所化,故云肝为泪。参见五脏化液条。

  • 筋蒸

    二十三蒸之一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骨蒸候》。详二十三蒸条。

  • 胀满

    病证名。多由脾胃损伤,致气壅滞而成。清·潘楫《医灯续焰》:“胀谓胀于外,满谓满于中,排脏腑而廓胸胁,急皮肤而露筋脉,脐凸腰圆,鼓之如鼓,胸腹之疾也。间亦有胀及于头面四肢者,与水肿大同小异,而此则无水也

  • 五精

    指五脏所藏的精气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:“五精所并:精气并于心则喜,并于肺则悲,并于肝则忧,并于脾则畏,并于肾则恐。”

  • 胃仓

    经穴名。代号BL50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太阳膀胱经。位于背部,第十二胸椎棘突下,旁开3寸处;一说:“除脊各三寸取穴”(《针灸资生经》)。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下动、静脉后支。主治胃脘痛,

  • 妊娠胎肥

    病名。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:“妊娠身居富贵,口厌肥甘,忧乐不常,饮食不节,饱则即卧,贪闲久坐,血多饮溢,气壅痰生,致令胞胎肥厚。……九月以后,儿已转身,可服催生如意散保产。”(官桂、甘草、川芎、白芷、陈

  • 妊娠口渴

    见《闺中宝录》。即妊娠烦渴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