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集二方。炒牛蒡子、玄参、升麻、炒桔梗、犀角、黄芩、木通、甘草各等分。为粗末,每服一至二钱,水煎服。治小儿咽喉肿痛。②《外科正宗》卷二方。葛根、贯众、甘草、豆豉、牛蒡子(半生,半熟)
【生卒】:十世纪【介绍】:五代后蜀医家。撰有《保童方》。已佚
病名。出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一。即油风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王开条。
经穴别名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任脉之别,名曰尾翳。”后《针灸甲乙经》等书列作鸠尾穴之别名,见该条。
病名。《外科启玄》卷七:“有齿断上长出如鸡足距,长约一二寸,误触之则痛连心。”生于上龈者系足阳明胃经之毒,生于下龈者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毒。治宜清泻阳明热毒。可选用清胃散、黄连解毒汤、普济消毒饮等加减。
指偏嗜某种食味或食味过浓的不良习惯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:“是故多食咸,则脉凝泣而变色;多食苦,则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则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则胝而唇揭;多食甘,则骨痛而发落。”
小儿推拿方法。出《幼科铁镜》。又名揉耳摇头,丹风摇头。先用两手拇、食两指揉捏小儿两耳垂,再用两手捧住小儿头部轻轻摇动。有镇惊、退热、祛风寒等作用。《保赤推拿法》:“将两手捻儿两耳下垂揉之,再将两手捧儿
书名。清·尤怡撰。原系抄本,后收入《柳选四家医案》。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,并加按语。包括内伤杂病、伏气、外感、外疡、妇人等32门。案语明确,说理简要。尤氏善用经方,灵活化裁,对复杂病机善于分清标本缓急,
解剖部位名。见《伤科补要》卷二。即踝关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