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血溢

血溢

即出血。指离经之血,溢于体外者。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:“小儿诸血溢者,由热乘于血气也。血得热则流溢,随气而上。自鼻出者为鼽衄。从口出者多则为吐血;少则为唾血。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,则为便血。渗于小肠而下者,为溺血。又有血从耳目牙缝龈舌诸窍等出者,是血随经络虚处著溢,自皮孔中出也。”血溢原因很多,其病机不外乎络伤血溢和气不摄血两类。由于脏腑络脉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,因此出血的情况和机转亦不一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:“阳络伤则血外溢,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,血内溢则后血。”气为血之帅,故血脱可导致气衰,气衰不能摄血也可引起出血,两者有密切关系。如果出血不止,或大量出血,即有导致虚脱的危险。络伤血溢,宜以止血为主,因热的宜清热止血;因寒的宜温经止血;因血瘀的宜消瘀止血;因气不摄血的,宜固气摄血。参见小儿大衄小儿吐血九道出血大便下血小儿溺血鼻衄舌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病气

    ①脏腑的功能受病障碍。《灵枢·根结》:“形气不足,病气有余,是邪胜也,急泻之;形气有余,病气不足,急补之。”②指三阴三阳经因邪气而致病。

  • 燥火三消

    病证名。又名风消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三。指由于燥火所伤而成的三消症。上消为燥火伤肺,症见口渴多饮不止,唇口开裂,烦躁不宁,用知母石膏汤加干葛。中消为燥火伤胃,症见多食易饥,形体消瘦,用人参白虎汤。下消为

  • 山雁皮

    见《广州常见经济植物》。为了哥王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喉科枕秘

    见焦氏喉科枕秘条。

  • 自控疗法

    气功功法。以达到能够控制自身机能稳定在适中程度,从而有益于克服自身疾病的一种气功锻炼。为张明武所倡。具有平衡阴阳,疏通气血等强身延年作用。其功法包括:调息补气功、跷步运化功、按头安神功、摩肾益精功以及

  • 糖梗

    见《国药的药理学》。为甘蔗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辛甘化阳

    治法之一。辛味与甘味药同用以扶助阳气的治法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气味辛甘发散为阳。”辛味、甘味药合用有益阳作用。如伤寒过汗引起心阳不足,病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用桂枝甘草汤(《伤寒论·

  • 寒实

    寒邪结滞于内的病症。主要症状有四肢冷、小便清长、腹痛拒按、便结,舌苔白,脉沉弦等。

  • 漱水不欲咽

    病人口燥咽干,只想用水漱口,而不欲咽下。可见于热性病,热入营血或瘀血内阻的病证。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“阳明病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”《金匮要略·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》:“

  • 肚皮青黑

    病证名。腹部皮肤忽现青黑的证候。《保婴易知录》:“小儿百晬内,忽然肚皮青黑,乃气血失养,风寒乘之,危恶之候也。百晬外亦有此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