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又名注夏。①指有明显夏令季节发病的一种病证。见《丹溪心法》卷一。《时病论》:“疰夏者,每逢春夏之交,日长暴暖,忽然眩晕,头痛,身倦,脚软,体热食少,频欲呵欠,心烦自汗是也。”治宜益气阴,消暑热。
见幼科指南条。
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为海桐皮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安徽怀远人。继承家学。曾任太医院提举。
见《药材学》。为白豆蔻壳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。即目痒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字尽言。精于医,生平欠详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、卷四。即冻疮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因受风邪引起的皮肤发痒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。因表虚卫气不固,复感风邪,郁阻肌肤而成。起病突然,遍身发痒,游走不定,甚则剧痒难忍,搔后出现抓痕、血痂。治宜祛风养血润燥。内服当归饮子,或针刺曲池
即原气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