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诊脉要诀

猜你喜欢

  • 胡椒草

    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茅膏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产后疸症

    病名。见高淑濂《胎产方案》。多因产后气血更虚,风寒湿邪乘虚入胆,郁而化热,蕴蒸胆汁,泛溢肌肤,皮肤色黄,甚者目黄,尿黄如茶汁者,治宜加减阴疸汤(人参、柴胡、白芍、甘草、干姜、半夏、党参)。阳亏者加桂附

  • 石门坎

    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鸡骨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眼皮

    眼解剖部位名。见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。即眼睑。详该条。

  • 舌蹇(jiǎn 剪)

    证名。又名舌涩。系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蹇涩之谓。多因脾胃积热,津液灼伤所致。症见舌体卷缩,转动不灵,言语不清。治宜清热生津,治宜导赤散加减。或升麻葛根汤加薄荷、黄芩、枯梗等。若因中风、暑痉之痰阻心窍者,

  • 燕菜

    见《现代实用中药》。即燕窝,详该条。

  • 明矾压缩疗法

    痔疾治法之一。肛门消毒后,在局麻下,将8~10%明矾液注入痔核内,并用血管钳将痔压缩成薄片状之萎缩体,以加速痔核的坏死、凝固、脱落为目的。

  • 怡堂散记

    医话著作。2卷,续编1卷。清·许豫和撰于1785年。本书以医话体裁,随笔记录诊治和读书心得,分析古方,辨解药性,并节录一些医家有关论述。全书通俗易懂,对儿科疾病证治尤多阐发。

  • 阴痫

    病名。①指兼见阴症的痫证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五:“病先身冷,不惊瘈,不啼唤,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癎源流》:“阴痫亦本痰热,缘医用寒药太过,损伤脾胃,变而成阴。宜用温补燥湿药。”

  • 感冒四气

    病证名。出《育婴秘诀》。为感受风寒暑湿之气而致的病证。即春伤风,夏伤暑,秋伤湿,冬伤寒。此四时之正气病。小儿失其调理,尤易感之,嫩弱之故。治法与大人同,但剂应小。参见四时感冒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