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证配膳
即辨证施食。见该条。
即辨证施食。见该条。
见会元针灸学条。
【生卒】:十七世纪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宪公。江苏无锡人。撰有《伤寒论类疏》一书,据说他“能出己见,而不蹈袭诸家之说”,但此稿未见刊行。
十二原(穴)之一。即鸠尾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膏之原,出于鸠尾。”参见十二原穴条。
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糯米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生卒】:约761~827【介绍】:唐代官吏、医家。字晦叔。磁州昭义(今河南安阳)人。撰有《海上集验方》10卷。785年中进土,827年(太和初)为谏议大夫,颇得众望。
即玉门。出《脉经》。指已婚妇女而未经产的阴道外口。参见玉门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眩晕证治》。又称中暑眩晕。详该条。
【生卒】:1555~1636年【介绍】:明代著名外科学家。字毓仁,号若虚。江苏南通人。年轻时开始学外科,行医四十余年,临证经验丰富。于1617年编写成《外科正宗》一书,分门别类,内容较为丰富,记述多种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即蝉花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涌泉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