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迎随补泻

迎随补泻

刺法。指以针尖方向与经脉之间的逆(迎)、顺(随)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。《灵枢·终始》:“泻者迎之,补者随之,知迎知随,气可令和。”较原则的提出了泻法为迎、补法为随的见解。后世医家据此加以发挥,认为迎随是以经络循行的顺逆为准。明·杨继洲曰:“至于经脉为流行之道,手三阳经,从手上头,手三阴经,从胸至手,足三阳经,从头下足,足三阴经,从足入腹。故手三阳泻者,针芒望外(针尖向四肢),逆而迎之;补者,针芒望内(针尖向头身),顺而追之,余者仿此。乃是因其气血往来,而顺逆行针也。”即顺(随)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的为补法,逆(迎)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的为泻法。故亦称针向补泻。也有以顺着经脉的循行方向取穴,依次用针的为补法,逆着经脉循行方向取穴,依次用针的为泻法者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引伸法

    推拿手法。牵拉肢体,使关节伸展活动的方法。常用于四肢和颈腰部。有舒展筋脉,缓解挛缩和帮助关节复位等作用。

  • 番沙

    痧证之一。又名黑痧。《张氏医通》卷九:“近时有感恶毒异气,而骤发黑痧,俗名番沙。卒然昏倒腹痛,面色黑胀,不呼不叫,如不急治,两三时即毙。有微发寒热,腹痛麻瞀,呕恶神昏者,或濈濈汗出,或隐隐发斑,此毒邪

  • 翟平

    【介绍】:隋代医家。生平欠详。撰有《养生术》1卷,已佚。

  • 第五伦

    【介绍】:东汉时期医生。字伯鱼。京兆长陵(今陕西咸阳)人,曾作过医工长。

  • 脱疽

    病名。出《刘涓子鬼遗方》卷四。又名脱痈、脱骨疽、脱骨疔、敦痈、甲疽、蛀节疔、蜣螂蛀。本病多发于足趾,溃久则趾自落、故名脱疽。多因过食厚味,以致郁火毒邪蕴于脏腑,加之肾阴亏损,不能制火而发;或因外感寒湿

  • 脱颏

    病名。即下颌关节脱臼。见《疡医大全》三十六卷。详颊车蹉条。

  • 吴樽(zūn 尊)

    【介绍】:见吴尚先条。

  • 幼科集腋

    书名。朱裕原撰。刊于1936年。此书专述儿科推拿,治术上作者推崇夏鼎之《幼科铁镜》。书中先述推拿辨证总论,并附全身部位推拿图10幅。后列述惊风24症推拿法,并重点介绍夏鼎有关脐风推拿法、救脐风法、治麻

  • 风热乳蛾

    病名。乳蛾之因于风热而发者。治宜疏风清热、解毒消肿。方可选用清咽利膈汤,广笔鼠粘汤等加减。参见乳蛾条。

  • 儿晕

    病名。即子痫。高淑濂《胎产方案》:“妊娠口噤,项强手足挛搐,言语蹇涩,痰涎壅盛,不省人事,名曰子痫,即胎风,又名儿晕、儿痉。”详子痫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