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。即肾俞五十七穴,见该条。
指脾虚引起内风的证候。多由吐泻或药饵损脾所致。主要表现为手足微有抽搐,伴肢体逆冷,口鼻气微,昏睡露睛等症。《张氏医通·诸风门》:“若体倦神昏不语,脉迟缓,四肢欠温者,脾虚生风也。”治宜温补脾胃为主,用
书名。见《汉书·艺文志》。12卷,已佚。
即滋阴八味丸,见该条。
五实之一。出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。即大小便闭塞不通。参见五实条。
【介绍】:见缪希雍条。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六棱菊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又称下针法。指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。《子午流注针经·流注指微针赋》:“针入贵速,既入徐进。”说明不论何种进针法,在透皮入穴时都应快速,以减轻疼痛。针入以后,当根据补泻手法的需要再区分轻重快慢。临床常用的
即唇风。详该条。
见《傅青主女科》。即经行先期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