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喉牙口舌各科秘旨》(喉舌备要)。《喉科方论》:“此症发在喉内,或左或右,单起一片,形似燕子,亦有白膜黄膜。治法左平肝,右清肺,余与双燕子同。”参见双燕子症条及单喉痹条。
【介绍】:见拳衡条。
问诊内容之一。出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。即诊病要了解病人的社会地位(古人称贵贱)、经济状况(古人称贫富)、精神状况(古人称苦乐)等三种变化情况。
①痿证之一。亦称肝痿。由于肝热内盛,阴血不足,筋膜干枯所致。证见肢体筋急拘挛,渐至痿弱不能运动,伴有口苦,爪枯等症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肝主身之筋膜……肝气热,则胆泄口苦,筋膜干。筋膜干则筋急而挛,发为
五膈之一。见《肘后备急方》卷四。多因恼怒太过,肝木乘脾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五鬲气候》:“气鬲之为病,胸胁逆满,咽塞,胸鬲不通,恶闻食臭。”或见大小便闭涩,不时吐逆等。治用七气汤、四七汤等方。若见脾胃久
出《颅囟经》。即历瘠疳疟。详该条。
见足髓孔条。
病名。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编:“此痔内硬,头小根大,时作痒痛。”治宜化肉膏(桑枝灰、麻梗灰、广石灰、威灵仙、川乌、草乌、野芋头、生半夏、巴豆),再以生肌散收口。相当于血栓性外痔。
指产后禁止用药发汗、攻下、利小便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三十九:“产后三禁,……谓不可汗,不可下,不可利小便。”因发汗太过亡阳伤气;攻下太过亡阴伤血;利小便太过会损伤津液。此系古人总结产后病治法应注意事项,临
病名,又名暴泻、暴注,指小儿急骤的泄利。《诸病源候论》:“小儿卒利者,由肠胃虚,暴为冷热之气所伤,而为卒利。热则色黄赤,冷则色青白,若冷热相交,则变为赤白滞利也。”治热利用香连丸;治冷利,用理中汤;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