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面针疗法

面针疗法

是针刺面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面部和经络联系密切,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,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”(《灵枢·邪气藏腑病形》)。《灵枢·五色》明确指出,在颜面,“五藏六府肢节三部也,各有部分”,并具体记载了相应部位的划分,并以其色泽变化的情况,“各以其色言其病”。解放后,广大医务工作者据此进行临床实践,创造了面针疗法。不仅用于治疗疾病,还可以进行针刺麻醉。临床操作时,根据病变处所选取相应穴位,视其肌肤厚薄分别采用直刺斜刺横刺角度进针得气留针15~30分钟,其间可运针数次,亦可加用电针等刺激或以皮内针埋藏。唯面部感觉敏锐,刺激不宜过强;如有疤痕破溃处,应予避开。本法适应范围较广,凡针刺疗法适应症均可使用,对神经衰弱、高血压、痹症、哮喘等效果尤佳。

面针疗法穴位表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丝矮陀

    见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。为矮陀陀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赤崩

    病名。出《脉经》。指崩下之血为纯绛红色。治疗参见血崩条。

  • 冻风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、卷四。即冻疮。详该条。

  • 孤雁游飞

    小儿推拿方法名。出陈氏《小儿按摩经》。《针灸大成·卷十·手诀》:“以大指自脾土外边推去,经三关、六府、天门、劳宫边,还止脾土,亦治黄肿也。”此法还治虚胀(《推拿指南·大手术》)。

  • 糟鼻子

    病名。《医林改错》:“糟鼻子,色红,是瘀血。”详酒齇鼻条。

  • 白雪花

    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白花丹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通气利中丸

    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七册方。白术一两,白芷、羌活各五钱,黄芩、滑石、牵牛子各一两半,大黄二两半。为细末,水泛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至百丸,临卧茶水送下。治眵多羞明,赤脉贯睛,大便秘结。

  • 苏枋

    出《南方草木状》。为苏木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幼科直言

    书名。又名《幼幼指掌集成》。6卷。清·孟河撰。刊于1726年。卷1~2痘症;卷3痧症;卷4~6为儿科杂病及其方治。书名“直言”寓直言无隐之义,全书文字简明。现有《中国医学大成》本。

  • 余昭令

    【介绍】:参见余午亭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