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本经疏证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·咳逆》。又称火呃。因胃火上逆,或痰火郁遏所致。《证治汇补·呃逆》:“火呃,呃声大响,乍发乍止,燥渴便难,脉数有力。”治宜和胃降火。可用安胃饮、小柴胡汤等方。热结便秘者,可用凉膈散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铃铃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谢毓秀条。
《卫生宝鉴》卷十四方。木香、石三棱、京三棱、鸡爪三棱、青皮、陈皮各五钱,槟榔、肉豆蔻各一两,硇砂三钱。为末,姜汁打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姜汤送下,空腹、睡前服。治五脏痃癖气块。
见《江西民间草药》。为蒴藋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阳气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厥气上逆,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,不写则温气去。”详阳气条。
见《天津医学通讯》(6)1,1971。为喜树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五爪金龙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古病名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八十四。又名瘴毒脚气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