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饼病

饼病

伤寒经证候未解,而另一经证候已见。出《伤寒论》。《伤寒论大全·伤寒合病并病》:“并病者,一经先病未尽,又过一经之传者,为并病。”《景岳全书·伤寒典》:“并病与合病不同,合病者,彼此齐病也;并病者,一经先病,然后渐及他经而皆病也。如太阳先病,发热头痛,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,此太阳并于阳明也;或后见耳聋胁痛,呕而口苦等证者,此太阳并于少阳也;或后见腹满嗌干等证者,此太阳并于太阴也;或后见舌干口燥等证者,此太阳并于少阴也;或后见烦满囊缩等证者,此太阳并于厥阴也。若阳明并于三阴者,必鼻干不眠而兼三阴之证;少阳并于三阴者,必耳聋呕苦而兼三阴之证。阴证虽见于里而阳证仍留于表,故谓之并。”阳经并病,如表症未罢,宜先解表。《伤寒括要·合病并病论》:“太阳阳明并病,若并未尽,所谓太阳症不罢,面赤怫郁,烦燥短气,是传未尽,尚有表症,当麻黄桂枝各半汤汗之。”参见太阳少阳并病二阳并病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麦参

    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千针万线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颐发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发颐。见该条。

  • 陶针疗法

    是指用陶针在体表特定部位浅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本法起源很古,现在尚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。临床操作时,一般均选用中锋陶针,慢性虚寒病症用轻刺激,急性实热疾患用重刺激。

  • 易寒易热

    小儿病理特点之一。小儿肺娇胃弱,最易从口鼻感受病邪而患时行热病。故清·叶天士《幼科要略》提出“六气之邪,皆从火化;饮食停留,郁蒸化热;惊恐内迫,五志动极皆阳”之说,以论证小儿“所患热病最多”。由于小儿

  • 豆渣石

    出《盘山志》。为麦饭石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丛柏叶

    见《闽东本草》。即侧柏叶,详该条。

  • 皮内针疗法

    又称埋针疗法。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临床操作时,首先应选以易于固定而又不影响肢体活动处(如背部、四肢或耳部等)的穴位。如用颗粒式或环式皮内针,可横刺;如用揿针,则直刺

  • 石寿棠

    【介绍】:见石芾南条。

  • 树脑

    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为樟脑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蒜泥灸

    药物发泡灸之一。用生大蒜捣烂成泥敷贴穴位上使之发泡的方法。敷贴时间约1~3小时,以局部起泡为度。适用于虚劳,乳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