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酱
出《药性论》。为败酱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药性论》。为败酱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即黄鳅痈。见该条。
即实脾散,见该条。
【生卒】:生平不详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撰有《马氏录验方》一卷。
证名。①指前阴、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。《医林绳墨·汗》:“阴汗者,谓至阴之处,或两腿挟中,行走动劳,汗出腥秽。”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。《张氏医通·汗》:“阴汗,阴间有汗,属下焦湿热。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
【生卒】:十二世纪【介绍】:北宋民间医生。精于医术,以高尚的医疗道德而著名于乡里。后东宫疾,国医治疗不效,有诏召草泽医,澄应诏进药而愈。
病名。指生于京门穴处的痈。京门穴为肾经之募穴,故名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二十八:“京门隐隐而痛者,肾疽也。上肉微起者,肾痈也。”由肾虚不足,房劳太过,外挟寒邪所致。初起面白不渴,少腹及肋下膜胀塞满,渐至
指久患气喘的病人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喘家作,桂枝汤,加厚朴、杏子佳。”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为蟾蜍之别名,详该条。
泛指颈项,或专指颈项的前部。参见颈项条。
见《贵阳民间药草》。为绛梨木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