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见王文之条。
古代泛指有关医药的技术和知识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方技者,皆生生之具……故论其书,以序方技为四种。”按四种包括医经、经方、房中、神仙。同书又记有“凡方技三十六家,八百六十八卷”,分别记述了医经七家,2
【介绍】:见李梴条。
脉象之一。脉来急促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。《脉经》:“促脉来去数,时一止复来。”主阳盛热实,血气痰食停滞,亦主肿痛。《脉诀刊误》:“结、促者,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。阳盛则促,脉疾而时止,……虽有止,非死脉也
病证名。三十六黄之一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一:“治土黄身体冷,面色青,宜灸太冲及百会后心发际百壮。若面目及十指俱青,不治也。”参见黄疸有关条。
病证名。《银海精微》:“此乃肝气凝滞,脾胃停风湿也,或因天行赤眼之后,……不能调养,使血凝于胞睑之间,名曰瘀血。治之须番上下胞睑,劆洗瘀血至尽。宜服退赤散、当归散。”
书名。8卷。清·程杏轩辑。刊于1826年。本书系《医述》第5~12卷。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疾病证治。每一病种,选列《内经》、《脉经》及后世有关医论,记述病名、病因、病状、治法及方剂,间附医案。眉目
经穴名。代号ST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阳明胃经。手足阳明、阳蹻之会。位于面部,与鼻翼下缘平齐,正视时,直对瞳孔。一说“在鼻孔下,侠水沟旁八分”(《太平圣惠方》)。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,并有面
痧证之一。指痧毒滞结脏腑经络而慢性发作的病证。《痧胀玉衡·慢痧必须速治》:“痧若紧者,只在顷刻。慢者或期至十日半月而死,或期至一月二月而死,甚有期至三四月而死,此诚痧之慢矣。……痧毒蔓延于肠胃经络间者
见《证治要诀类方》卷四。即肾气丸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