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黑疸

黑疸

五疸之一。出《金匮要略·黄疸病脉证并治》。多因酒疸女劳疸等日久不愈,肝肾虚衰,瘀浊内阻所致。症见身黄不泽,目青,面额色黑,心中懊憹,肤燥,爪甲不仁大便黑,膀胱急,足下热,脉浮弱;甚则腹胀,如有水状,面浮脊痛不能正立等。治宜扶正补肝肾为主,攻邪化瘀浊为辅。可用硝石矾石散等方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用黑疸方合滋补肝肾药。本病可见于多种阻塞性黄疸疾病晚期。参见黄疸、五疸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孖生

    即双生。详该条。

  • 乳利如膏

    病症名。《颅囟经》:“初生小儿,一月内,乳利如膏,是母寒气伤胃所致也。”新生儿消化力弱,哺乳失宜,复感寒邪,最易导致乳汁不消而成此症。故《古今医统》论抚养婴儿,要注意哺乳之法,有“忍三分饥,吃七分饱”

  • 痰躁

    痰证之一。指因火痰而致躁烦不宁的病证。《重订通俗伤寒论·夹痰伤寒》:“咳嗽不爽,胸中气闷,夜不得眠,烦躁不宁者,此火痰郁遏胸膈也。名曰痰躁。”治宜豁痰降火。方用陷胸、泻心汤等。参见痰证条。

  • 产后水肿

    病证名。见明·赵贞观《绛血丹书》。因素体脾肾虚弱,产后脾肾之阳益虚,水湿不得敷布,溢于肌肤四肢所致。症见手足浮肿,皮肤光亮色润。治宜大补气血为主,佐以利水。方用八珍汤加苍术、茯苓。若壅满加陈皮、半夏、

  • 痿阳不振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石室秘录》卷二。即阳痿。详该条。

  • 杂病证治类方

    见类方准绳条。

  • 伤寒析疑

    见医述条。

  • 鹤节

    病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二。即鹤膝风。详该条。

  • 暑湿眩晕

    病证名。指暑令感受湿邪所致的眩晕。有湿热与寒湿之分(见《症因脉治·外感眩晕》)。详寒湿眩晕、湿热眩晕条。

  • 头窍阴

    经穴名。代号GB11。《针灸甲乙经》名窍阴;《圣济总录》名首窍阴;《针灸资生经》名头窍阴。别名枕骨。属足少阳胆经。足太阳、少阳之会。位于耳后颞骨乳突后上方,天冲穴与完骨穴间平行耳后发际弧形连线的下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