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少阴病

少阴病

病名。六经病之一。多因邪传少阴,心肾阳气衰微,阴寒内盛所致。本病特征是脉微细,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,甚至汗出亡阳等。《伤寒论·辨少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”《注解伤寒论》卷六:“少阴为病,脉微细,为邪气传里深也。卫气行于阳则寤,行于阴则寐。邪传少阴,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,故但欲寐。”《伤寒指掌》卷二:“少阴证,仲景以脉微细,但欲寐为主病。此指正气之虚,非示邪气之实也。……引衣蜷卧,下利清谷,腹痛吐泻,是少阴虚寒见证。”治宜温经回阳,如四逆汤等方。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,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。少阴病如见阴虚火旺,为热伤肾阴证。《伤寒溯源集·少阴热证》:“热邪内郁心烦不得卧,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,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,所以泻心家之烦热,益肾脏之真阴也。”参见伤寒、六经病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热哮

    证名。见《类证治裁·哮症论治》。指肺热炽盛,痰壅气升所致的哮吼。多在夏月暑火旺盛时发作。症见哮喘痰鸣,烦热燥渴等。治宜清肺泄热,佐以顺气化痰,如桑白皮汤、白虎汤加黄芩、枳壳、栝蒌等药。《鸡鸣录·哮喘》

  • 风疸

    古病名,黄病之一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:“风疸,小便或黄或白,洒洒寒热,好卧不欲动。”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:“夫风疸者,由风气在于腑脏,与热气相搏,便发于黄,小便或赤或黄,好卧而心振,面虚黑。”如兼

  • 朱绍溪

    【介绍】:见朱沛文条。

  • 水银粉

    出《嘉祐补注神农本草》。为轻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龙虎升腾

    即龙虎升降,见该条。

  • 白云草

    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东风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狮鞭草

    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玉龙鞭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乌角

    见《湖南野生植物》。为蕨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痰呃

    病证名。指痰结气逆所致的呃逆。《证治汇补·呃逆》:“痰呃,呼吸不利,呃有痰声,脉滑有力。”治宜豁痰利气。可先用盐汤探吐,后用导痰汤。属痰火者,可用牛黄丸、栀连二陈汤。参见呃逆条。

  • 脐肿

    病证名。婴儿脐肿,多因伤湿。《太平圣惠方》:脐肿出汁不止,用白矾烧灰敷之。《海上方》:小儿脐肿,荆芥煎汤洗净,以煨葱刮薄,出火毒,贴之即消。参见脐湿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