拨络法
即拨法。见该条。
即拨法。见该条。
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即虎刺,详该条。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七。即赤带。详该条。
见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三。为盲人之俗称。
服药方法之一。病在上部,药汤宜少量,分多次服。如咽喉痛,宜缓慢频频含咽。
指中药材加入酒中浸泡,作酒饮用的一种剂型。详酒剂条。
病名。《千金要方》卷五:“小儿伤寒,变热毒病。身热面赤,口燥,心腹坚急,大小便不利,或口疮者,或因壮热,便四肢挛掣惊,仍成痫疾,时发时醒,醒后身热如火者。”本证可用升麻汤主治。
病名。见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①系指痈生于口内上腭处。因其悬于上腭,故又名悬痈、上腭部喉痈。多由少阴、三焦积热而成。症见口中上腭肿起,状若紫葡萄悬于上腭;或寒热大作,舌不能伸缩,口不能开阖,鼻中时出红涕,
蛔虫。古文献中的蛕、蚘,均为蛔的异体字。参见蛔虫条。
【介绍】:见冯兆张条。
《傅青主女科·产后编》卷下方。全当归(酒洗)、川芎、菟丝子(酒泡)各一钱五分,厚朴(姜汁炒)七分,川贝母(去心,为末冲服)二钱,枳壳(麸炒)、羌活各六分,荆芥穗、黄芪(蜜炙)各八分,艾叶(醋炒)、炙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