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桂枝茯苓丸

桂枝茯苓丸

《中国药典》:桂枝茯苓丸

药方名称桂枝茯苓丸

处方桂枝100g茯苓100g牡丹皮100g赤芍100g桃仁100g

性状为棕褐色的大蜜丸;味甜。

炮制上五味,粉碎成细粉,过筛,混匀。每100g粉末加炼蜜90~110g制成大蜜丸,即得。

功能主治活血,化瘀,消症。用于妇人宿有症块,或血瘀经闭,行经腹痛,产后恶露不尽。

用法用量口服,一次1丸,一日1~2次。

注意孕妇慎用。

规格每丸重6g

贮藏密封。

摘录《中国药典》

金匮要略》卷下:桂枝茯苓丸

药方名称桂枝茯苓丸

别名夺命丸(《妇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二)、牡丹丸(《普济方》卷三五七)、夺命丹(《校注妇人良方》卷十二)、桂心茯苓丸(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五)。

处方桂枝茯苓牡丹(去心)桃仁(去皮、尖,熬)芍药各等分

制法上药五味,研末,炼蜜为丸,如兔屎大。

药理作用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《中成药研究》1986(5):24~26,实验表明,静脉注射或口服本方,能明显降低全血比粘度,全血还原比粘度,血浆比粘度,纤维蛋白原浓度,增加红细胞电泳速度。实验发现,该药显效于静注、口服两种给药途径,前者作用快,后者作用持久。且口服降低血浆比粘度的作用特强。

功能主治活血化瘀,缓消症块。治妇人宿有症病,经断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动在脐上;月经困难;经停腹胀痛;难产;胎死腹中;胞衣不下;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。

用法用量每于空腹时服1丸,不知,加至3丸。

备注方中桂枝温阳通脉,芍药养血和营,桃仁破血消症,丹皮活血散瘀,茯苓益气养心。以蜜为丸,取其渐消缓散之义。

摘录金匮要略》卷下

言庚孚方:桂枝茯苓丸

药方名称桂枝茯苓丸

处方桂枝15克,茯苓15克,桃仁(去皮尖)15克,丹皮15克,芍药15克。

功能主治活血化瘀,消瘕散结。主瘀滞胞宫,结而为患。

用法用量共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日早晚饭前服用10克。

摘录言庚孚方

《金匮》卷下:桂枝茯苓丸

药方名称桂枝茯苓丸

别名夺命丸、牡丹丸、夺命丹、仙传保命丹、安禳丸

处方桂枝茯苓、牡丹(去心)、桃仁(去皮尖,熬)、芍药各等分。

制法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兔屎大。

功能主治下其症。化瘀生新,调和气血。主妇人宿有症病,经断未及3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动在脐上者,为症痼害。妇人小产,下血至多,子死腹中,其人憎寒,手指、唇口、爪甲青白、面色黄黑,或胎上抢心,则闷绝欲死,冷汗自出,喘满不食,或食毒物,或误服草药,伤胎动气。

用法用量夺命丸(《妇人良方》卷十二)、牡丹丸、夺命丹(《普济方》卷三五七)、仙传保命丹、安禳丸(《胎产心法》卷中)。本方方名,《张氏医通》引作“桂心茯苓丸”。

各家论述①《金匮玉函经二注》:桂枝桃仁、丹皮、芍药能去恶血;茯苓亦利腰脐间血,即是破血。然有散有缓、有收有渗、结者散以桂枝之辛;肝藏血,血蓄者肝急,缓以桃仁、丹皮之甘;阴气之发动者,收以芍药之酸;恶血既破,佐以茯苓等之淡渗,利而行之。②《金匮要略方义》:本方为化瘀消症之缓剂。方中以桃仁、丹皮活血化瘀;则等量之白芍,以养血和血,庶可去瘀养血,使瘀血去,新血生;加入桂枝,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之力,又可得白芍以调和气血;佐以茯苓之淡渗利湿,寓有湿祛血止之用。综合全方,乃为化瘀生新、调和气血之剂。制作蜜丸,用法从小量开始,不知渐加,亦有下症而不伤胎之意,更示人对妊娠病证应持慎重之法。如此运用,使症消血止,胎元得安,故本方为妊娠宿症瘀血伤胎之良方益法。

临床应用①症瘕(宫外孕)《山东医刊》(1966;3:15):宓某某,女,25岁。结婚8年未生育,四年前流产一次。这次月经两个月未来,前两天小腹突然疼痛剧烈,下坠,阴道点滴下血,血色紫黑。面黄瘦,语音低微,精神不振,急性病容,少腹疼痛拒按,舌苔白,脉沉滑。西医妇科检查:宫体增大如鸡卵,后穹窿饱满、触痛,似囊样感,宫体后与右侧附件有拳头大包块,压痛明显。西医诊断:子宫外孕。中医诊断:症积瘀血。患者拒绝手术,故以中药与桂枝茯苓丸,服3次后,第2天腹疼减轻,阴道下血成淡红色血水,其量增多,饮食增加,精神好转;又继续服至3天时,流出1块扁园形血块,淡红色,似烂肉状,并继续下黑紫色血,其量减少,腹痛消失,(但仍有压痛),脉搏沉缓;又续服3天,下血停止,腹部压痛消失。后穹窿稍有饱满,无压疼,中位子宫,附件双(一)。又继续服药2天后,所下血色变为鲜红,量多;改服加减胶艾汤2剂,下血停止,一切症状消除。继续观察1月,患者身体健康,月经来潮1次,持续4天。②产后恶露不净《蒲辅周医案》:陈某某,女,成年,已婚。1963年5月7日初诊:自本年3月底足月初产后,至今四旬,恶露未净,量不多,色淡红,有时有紫色小血块,并从产后起腰酸痛,周身按之痛,下半身尤甚,有时左少腹痛,左腰至大腿上3分之1处有静脉曲张,食欲欠佳,大便溏,小便黄,睡眠尚可,面色不泽,脉上盛下不足,右关弦迟,左关弦大,寸尺俱沉涩,舌质淡红无苔,由产后调理失宜,以致营卫不和,气血紊乱,恶露不化。治宜调营卫,和血消瘀。处方:桂枝1钱5分,白芍2钱,茯苓3钱,炒丹皮1钱,桃仁1钱(去皮),炮姜8分,大枣4枚,服5剂。16日复诊:服药后恶露已尽,少腹及腰腿痛均消失,食欲好转,二便正常,脉沉弦微数,舌淡无苦。瘀滞已消,宜气血双补,十全大补丸40丸,每日早晚各服1丸,服后已恢复正常。③盆腔炎《新中医》(1975;6:40):以桂枝茯苓汤治疗盆腔炎50例,其中慢性盆腔炎35例,治愈27例,疗效达77.1%,疼痛症状消失平均为16.4天,附件压痛减轻平均为18天,附件压痛消失平均18.9天。亚急性盆腔炎10例,治愈8例,疼痛症状消失平均为6.8天,附件压痛减轻平均为11.1天。急性盆腔炎5例,治愈4例,急性期合用各种抗菌素治疗。其余例数均为无效。

摘录《金匮》卷下

猜你喜欢

  • 柴胡六味地黄汤

    药方名称柴胡六味地黄汤处方熟地5钱,淮山2钱,柴胡1钱5分,萸肉1钱5分,茯苓1钱5分,丹皮1钱5分,泽泻(盐水炒)1钱。功能主治久疟热未退,口干唇焦。摘录《不知医必要》卷一

  • 加味化瘀清坚汤

    药方名称加味化瘀清坚汤处方大生地30克,粉丹皮9克,京赤芍9克,蒲公英15克,蚤休9克,夏枯草9克,昆布9克,海藻9克,炒三棱9克,炒莪术9克。功能主治凉血精热,消痰软坚。主脾胃积热,熏蒸于肺,日久痰

  • 沉香饮子

    《中藏经》:沉香饮子药方名称沉香饮子别名沉香饮处方沉香、木香、羌活、独活、人参、桑白皮(微炙黄)、白茯苓、紫苏叶各等分。制法上(口父)咀,为粗末。功能主治升降阴阳。主痞气。用法用量沉香饮(《中国医学大

  • 荆防排毒剂

    药方名称荆防排毒剂处方荆芥、防风、茯苓、独活、桔梗、川芎、甘草、枳实、生姜、柴胡。功能主治身体发杨梅及砂仁疮。用法用量上以水4合,煮取2合,分3次温服。摘录《霉疠新书》

  • 星夏栀子汤

    药方名称星夏栀子汤处方半夏、南星、香附、石膏、栀子。功能主治痰火嗳气。摘录《类证治裁》卷三

  • 代灸涂脐膏

    药方名称代灸涂脐膏别名代灸明脐膏处方附子、马蔺子、蛇床子、木香、肉桂、吴茱萸各等分。制法上为细末,用面1匙,药1匙,或各半匙,生姜汁和煨成膏。功能主治厥阴经证,烦满囊缩。用法用量代灸明脐膏(《普济方》

  • 不老丸

    药方名称不老丸处方川厚朴(去皮,姜制,炒)1两半,川白姜(湿纸煨)1两半,肉豆蔻1两半,(面裹煨)1两半,白术(炒)1两半,附子(去皮脐,切小块,姜汁罨1宿,炒)1两,肉桂(去粗皮)1两,丁香1两,荜

  • 茯神镇惊汤

    药方名称茯神镇惊汤处方人参1钱,黄耆1钱半(炙),当归2钱,茯神3钱,远志1钱半,龙齿2钱(煅),白芍1钱,麦冬2钱,琥珀1钱(研,冲服),炙甘草8分,龙眼3枚,灯芯30寸。功能主治惊悸。摘录《疫疹一

  • 葛根白术散

    药方名称葛根白术散处方白术1钱,茯苓1钱半,干葛1钱半,木香1钱半,赤芍药1钱半,甘草(炙)1钱半,枳壳(去瓤,麸炒)2钱半。制法上为散。功能主治小儿一切赤白丹肿毒。用法用量每服3钱,水1盏,煎7分,

  • 二十四味轻脚丸

    药方名称二十四味轻脚丸处方当归(酒浸,晒)1两,川芎1两,萆薢(盐水煮干)1两,羌活1两,杜仲(姜制,炒)1两,石楠叶1两,薏苡仁1两,大鸡心槟榔1两,华阴细辛1两,枳壳1两,苍术(炒)3分,五加皮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