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气胀

气胀

病证名。①胀病之一。一名胀。出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。《仁斋直指方·胀证》:“七情郁结,气道壅塞,上不得降,下不得升,身体肿大,四肢瘦削,是为气胀。”气虚、气热、气寒亦可致气胀。《医碥·肿胀》:“因于气:气热壅滞作胀,或气寒不运作胀,或气实作胀。其色苍老,皮厚肉坚,其胀或连胸胁,或倏然而胀,或通身尽胀,以手按之随手即起者,如按气囊也。……凡胸腹胀初得是气胀,宜行气疏导之剂,木香槟榔枳壳青皮陈皮厚朴之类。”参见胀条。②即鼓胀。《医碥》卷三:“气胀,又名鼓胀,以其外虽坚满,中空无物(止气作胀耳),有似乎鼓也。”参见鼓胀条。③眼科病证名。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:“此症睛无所苦,但气轮一处二处虚虚壅起而不红不紫,或圆或长或中断,隐若鱼腹中之白泡。”即状如鱼胞。详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鞋带痈

    病名。见《疡科准绳》卷四。即外踝疽。参见附骨疽条。

  • 祛风立效散

    《罗氏会约医镜》卷六方。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白芷、川芎、蔓荆子各一钱,羌活、防风、桂枝各八分,细辛三分,苏叶四分,生姜五分。水煎热服,取汗。治外感风寒,头痛暴甚,畏风恶寒,脉紧而数。若寒甚者,冬季

  • 巽廓

   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。用八卦命名者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即风廓。详该条。

  • 脑疽

    病名。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。出《集验背疽方》。又名对口、对口发、对口疮、对口疽、对口疔、对口痈、脑漯、落头疽、项疽、项中疽、脑后发、脑痈、大疽;其虚证又称为脑烁。患部系督脉、膀胱经之循行处,多因

  • 缺唇

    病名。见《疡医大全》卷十四。即兔缺。《鲍氏验方新编》卷一:“缺唇,先用麻药敷上,然后用刀割开两边薄皮,用丝线缝好,以生蟹黄敷之。静坐七日,勿言勿笑,自能收口。”参见兔缺条。

  • 神灯照法

    熏法之一。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一。其法用朱砂、雄黄、血竭、没药各三钱,麝香四分,共为细末。每用三分,绵纸裹药搓捻,长七寸,麻油浸透,点燃以烟熏患处。有活血消肿、解毒止疼的作用。适用于痈疽轻证,七日前后照之

  • 猫爪子花

    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白头翁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燥嗽

    病名。指秋燥伤肺的咳嗽。五嗽之一,见《外台秘要》卷九。《类证治裁》卷二:“燥嗽。秋燥嗽渴,气促,宜甘润,玉竹、沙参、麦冬、梨、蜜、杏仁、蔗汁之属,或复脉汤去姜、桂。”参见五嗽、伤燥咳嗽条。

  • 郑瀚

    【生卒】:约1746~1813【介绍】:清代喉科医家。一作郑承瀚,字若溪,号枢扶。歙县(今属安徽)人。为喉科名医郑宏纲(梅涧)之长子。自幼爱好医学,旅游于湖北、江苏、浙江等地,后专心钻研医术数年,承家

  • 腻粉

    出《传家秘宝方》。即轻粉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