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湿痹

湿痹

病名。①指湿气盛而成痹者。见《金匮要略·痉湿喝病脉证并治》。又名着痹肌痹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湿痹者,留而不移,汗多,四肢缓弱皮肤不仁,精神昏塞。”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湿痹之症,或一处麻痹不仁,或四肢手足不举,或半身不能转侧,或湿变为热,热变为燥,收引拘挛作痛,蜷缩难伸,名曰着痹,此湿痹之症也。湿痹之因,或身居卑湿,湿气袭人,或冲风冒雨,湿留肌肉,内传经脉,或雨湿之年,起居不慎。……湿痹之治,发汗,羌活除湿汤胸满闷,茯苓汤风湿,苍防二妙汤;寒湿术附汤湿热,苍柏二妙丸。”亦可用茯苓川芎汤除湿蠲痹汤等方。参着痹、肌痹条。②脚气病之一种。《寿世保元》卷五:“脚气者……亦有疼痛不仁者,名曰湿痹。”参见脚气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气府论篇

    《素问》篇名。本篇是补充《气穴论》未足之义,重点介绍手足三阳经脉气所发之穴,因手足三阳经之脉,为六腑所主,故名。文中说明各经脉气交会之处的腧穴数与分布概况。其所举之穴有属本经的,也有他经的,所以不同于

  • 志意

    精神意识活动中有关控制和适应的能力。《灵枢·本藏》:“志意者,所以御精神,收魂魄,适寒温,和喜怒者也。……志意和则精神专直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脏不受邪矣。”

  • 痀(jū 拘,又读gōu 勾)

    曲脊,亦作拘挛之意。《灵枢·邪客》:“住留则伤筋络骨节,机关不得屈伸,故痀挛也。”

  • 厥晕

    证名。指温热病过程中,阳热亢极的一种重危证候。《伤寒绪论·厥晕》:“温病热病,温毒阳毒,邪热内结,胸满痰盛,或当下失下,以致阳热亢极,忽然手足厥冷,口噤咬牙,昏晕,须臾复甦。……承气合解毒,或凉膈双解

  •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

    见医药丛书条。

  • 医助教

    太医署教师职称。负责协助医博士的教学活动。官阶从九品上参见太医署、医博士条。

  • 冲任不固

    指妇女冲任二脉受损,气血两虚,虚不固摄的病机。症见崩漏、流产、带下等。参见冲任损伤条。

  • 红尖紫刺舌

    舌尖红而起紫色芒刺。为里热重证恶候,急宜清热攻下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
  • 黄干裂瓣舌

    舌苔干涩而起瓣。为里热实证。可见于热邪炽盛,或内有蓄血,或湿热蕴结化毒。若阳明府实,发热、烦躁而渴,宜通里攻下;若身黄如橘、目黄、尿黄,宜清热解毒利湿;若其人如狂,善忘,不避亲疏,小便自利,大便干结,

  • 伤中

    ①针刺伤膈膜。《素问·诊要经终论》:“中膈者,皆为伤中。”②伤及中焦脾胃之气。过食腻滞,或嗜酒无度,或过食高粱厚味,或劳倦过度而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