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凡由于感受时行疫疠之邪而引起的喉科急性传染病者为疫喉,包括白喉和疫喉痧两证。前者多发于秋、冬二季,后者多在春、冬二季发生。本病多见于小儿,成人较少,病情较重,变化迅速,对健康威胁极大,故除积极给
病名。为乳蛾之一种。小儿多患之,小儿形气未充,脏腑柔弱,易为外邪所感,邪毒虽不盛,然常留滞咽喉,凝聚不散,肿而为蛾。《喉科秘旨》卷上:“此症因胎生本原不足所致。”症见喉核一侧或两侧肿大,触之石硬,微疼
化痰法之一。治疗寒痰的方法。由于脾胃阳虚,寒饮内停。症见吐痰清稀、怕冷、手足不温,舌淡苔滑。用桂枝、茯苓、干姜、姜半夏、细辛等。
腋下胁上部位。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:“春脉……不及,则令人胸痛引背,下则两胁胠满。”王冰注:“胠,谓腋下胁也。”
【介绍】:见郑大忠条。
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即痘呛。详该条。
见《江苏药材志》。为木通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经穴名。代号KI19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食宫。属足少阴肾经。冲脉、足少阴之会。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,旁开0.5寸处(《类经图翼》)。另说在脐上3寸,旁开0.5寸(《针灸甲乙经》);脐上3寸,旁开
出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。即解除肌表之邪。是对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治法。《伤寒来苏集》:“解肌者,解肌肉之汗也。”《温病条辨》:“伤寒非汗不解,最喜发汗;伤风亦非汗不汗,最忌发汗,只宜解肌,此麻桂之
指大便排出垢腻腐败物质。可见于热泻、热痢等病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:“大肠有寒者,多鹜溏;有热者,便肠垢。”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肠垢即热泻,鸭溏即寒泻。”《诸病源候论·痢病诸候》:“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