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拿理筋手法之一。又名提筋法、拨络法、弹筋拨络法。包括提法和弹法。用手或拇食指将患者伤部或其邻近部位的肌腱或肌肉提起,迅速放开,并用手指弹拨筋肉。适用于胸锁乳突肌、斜方肌、肱二头肌、三角肌、背阔骨、背
证名。①指神昏不省人事,或神识迷糊的症象。见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一。又名神昏。多由邪阻清窍,神明被蒙所致。可见于伤寒、温病及中风、厥证、癫痫等多种疾病。不论外感、内伤,凡见此证,均属重症。治应审因论
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茄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较小量的针灸刺激。针刺,用细短针具,低频率,小幅度,短时间地捻转提插,使患者获得微弱针感者为弱刺激。灸治,则以小炷,少壮或短时间熏灸为弱刺激。适用于体质较弱,耐受性较差,或情绪紧张,易于晕针晕灸的患
《疡医大全》卷七方。又名醉消散。黑牵牛子(头末)、母丁香、何首乌、槟榔、荆芥、三棱(醋炒)、莪术(醋炒)、熟地黄、巴豆、五灵脂、大黄、白豆蔻仁、桂枝、穿山甲、当归、赤芍药、川乌、小茴香、草乌、炒杏仁、
①音运(yùn)。①通蕴。郁结、积滞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血菀于上。”《素问·示从容论》:“八风菀热。”②郁伏、枯槁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名木敛,生菀于下。”②音玉(yù)。同郁。郁结。《素问
亦称络脉。指位于机体浅表的细小动、静脉和毛细血管。《灵枢·血络》:“刺血络而仆者,何也?……”张隐菴注:“血络者,外之络脉孙络,见于皮肤之间。”临床上常用作诊断和刺血治病。
病名。《疬科全书》:“环颈破烂,臭秽不堪,久不收口。此乃根本虚极,气血两亏之症,名真元虚损疬。”宜内服加减补天大造丸,外用羊屎散敷搽患处。
痧证之一。《痧症全书》卷中:“铜痧,浑身上下头面眼珠,尽如姜黄色者,邪热攻乎脾胃,而土之本色现于外也。盖脾为阴脏,己土主燥;胃为阳腑,戊土主湿,一湿一燥,湿热熏蒸,如盦面状,故发黄也。”参见痧、痧气条
病名。哽,塞也(《庄子外物》),同鲠。指异物塞于咽喉,故名。哽喉症状因哽物之大小及哽塞的程度而异。常见症状有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,饮食受限并有疼痛。《肘后备急方》卷六:“小嚼薤白,令柔,以绳系中,持绳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