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清·翟良《痘科类编释意》。为痘疮收靥时发热的证候。详收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》。又作疰夏。因其发病每于夏令,故名。为小儿脾胃虚弱,又遇长夏润溽之气,感受湿热而致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肢体怠惰不收,两脚痿弱,嗜卧发热,精神不足,饮食少思,口中无味,呼吸短乏
病名。即胎不长。《济阴要略》:“按荫胎者,由于妊母体质素怯,胎失其养,荫而不长,一名卧胎。”参见胎不长条。
病名。出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二十八。即胃脘痈。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京师(北京)人。世医出身,生活于十六世纪。初任职于御药房,嘉靖元年(1522年)任御医,后任太医院院使,因得明世宗赏识,升官至通政史、礼部侍郎、工部尚书,并曾主管太医院。1547年
病名。出《中藏经》卷上。即瘿与瘤的合称。或单指瘿。参见瘿条。
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五十一。即经闭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中府,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外科摘录》卷二。即疠风。见该条。
见《妇科玉尺》卷一。即胞寒不孕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