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黄之一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:“肝黄者,面色青,四肢拘急,口舌干燥,言语蹇涩,面目不利,爪甲青色,若背上浮肿,腹胁胀满者难治。”治用烙法及柴胡散、犀角散等方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一:“病人齿黄,
见《贵州草药》。即油桐根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三。即蛇节疔。见该条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宋代医疗福利设施。据载系专为在寒冬季节收养老、幼、贫病和无依之乞丐而设。
指脏腑阴阳俱虚,或气血俱虚,或肾阴阳俱虚。可因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,或阴阳俱损而致。在辨证方面,既有阳虚的见证,又有阴虚的见证。治疗原则应两补阴阳,并根据阴阳虚损的情况,分主次施治。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亚麻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药材学》。为松节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泽漆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皮部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疔生于眉部。证治同疔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