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黑及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《灵枢经》篇名。行针,即运针。本文专论针刺反应,故名。主要论述针刺治病由于人的体质不同,血气阴阳有盛衰,所以针感也不一致。但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,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。②针刺运针手法,目
古代医学分科之一。参见金疮肿科条、十三科条。
见《吴普本草》。为石龙芮之别名,详该条。
稸,同蓄。积聚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其动濡积并稸。”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铁棒锤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即姜黄,详该条。
三十六黄之一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一:“痫黄,病人身如金色、不多言语,四肢无力,好眠卧,口吐粘涎者,宜服茵陈汤方。”参见黄疸有关条。
见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四册。即茯苓丸第四方。见茯苓丸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大便下血,灸第二十椎,随年壮。”近代《中国针灸学》列作奇穴,名灸血病。位于第三骶骨嵴之高点处。主治吐血、衄血,便血,妇人血崩等。艾炷灸5~7壮;或艾条灸10~15分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