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内经》刺法分类。又称十二节刺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凡刺有十二节,以应十二经。”指针刺方法可分为十二节要,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。计分偶刺、报刺、恢刺、齐刺、扬刺、直针刺、输刺、短刺、浮刺、阴刺、傍
【介绍】:隋代医家。撰《崔氏食经》4卷。《医心方》、《证类本草》等多引用。
病名。见《续名医类案》卷十八。即子瘄。详该条。
十五络脉之一。原称足少阳之别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足少阳之别,名曰光明,去踝五寸,别走厥阴,下络足跗。”本络脉发生病变,实则阳气郁伏而足部厥冷;虚则下肢瘫痪。
见《陆川本草》。为漆大姑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得宜本草条。
【介绍】:见史堪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一。又名腐疔。其色白,有泡,三日内顶陷。治同疔疮。
见《幼幼集成》。即结舌。见该条。
见《岭南草药志》。为鸭脚木皮之简称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