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脏毒

脏毒

病名。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四十三。①指脏中积毒所致的痢疾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之十五:“然肠风脏毒,自属滞下门。脏毒,即是脏中积毒。”②指一种内伤积久所致的粪后下血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自内伤得者曰脏毒,积久乃来,所以色黯,多在粪后,自小肠血分来也。”以粪后下血污浊色暗为主症,可伴见胃纳不振,身疲乏力,舌苔黄腻,脉濡数等。治宜清解热毒为主,选用槐花散脏连丸黄连解毒汤清胃散防风黄芩丸等方。郁滞重者,亦可先用调胃承气汤加减,次用清化之剂。③指肛门肿硬类似痔漏的病证。《血证论》卷四:“脏毒者,肛门肿硬,疼痛流血,与痔漏相似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琼瑶发明神书

    见琼瑶神书条。

  • 音嘶

    病证名。出《灵枢·玉版》。又名声嘶、声喝、声散、声破。为多种咽喉疾患主要症状之一。系指说话声嘶不清,声出不彰。多由肺气闭郁,气道壅遏;或肺肾阴亏,咽喉失养;或由气滞肝郁,气滞血瘀;或痰火湿浊上蒸;或气

  • 医林绳墨

    综合性医书。8卷。明·方隅编集,方谷校正。刊于1584年。本书论述多种常见病证,包括中风、伤寒、疟、痢、痰、喘等内科病,以及一些妇科、外科、五官口舌病证等。编写的特点以医论为主,辨症求因,随证处方。理

  • 医学提举司提举

    元代医官职称。系医学提举司之主要官员,只设1人,始设于1272年(至元九年),官阶从五品。

  • 偏对口疔

    病名。见《治疔大全》。疔疮生于颈后颈椎旁者。证治见疔疮条。

  • 银腰带

    见《江西草药》。为芫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黄帝外经

    书名。见《汉书·艺文志》。37卷,已佚。

  • 心主之阴

    出《素问·皮部论》。指手厥阴经之阴络。张景岳注:“心主之阴,手厥阴之阴也。”

  •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

    书名。明·王九达辑注。9卷。刊于1628年。本书是将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内容分类合编而成。共分摄生、藏象、经度、运气、脉候、色诊、病能、论治、针刺九类,在各篇原文之后均有题解及注释。

  • 伏鼓

    脉象。脉伏而搏指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太阴藏搏,言伏鼓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