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趺骨
跗骨的别名。详该条。
跗骨的别名。详该条。
又称燥火。指感受燥气,津液耗伤,以致化热化火。《时病论》:“若热有汗,咽喉作痛,是燥之凉气,已化为火。”症状尚可有牙龈肿痛,耳鸣,或鼻衄、干咳、咯血等。治以清热生津为主。
痫证五藏分类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肝痫,面青,目反视,手足摇。心痫,面赤,心下有热,短气息微。脾痫,面黄,腹大,喜痢。肺痫,面目白,口沫出。肾痫,面黑,目正视,不摇如尸状。
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八方。吴茱萸一两三分,白术五两一分,猪膏五两,宿姜汁八两。前二味为末,纳姜汁、猪膏中,煎成胶饴,每服一大匙,食前温酒调下。治脾劳虚寒,气胀咽满,食下不通,噫宿食臭。
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即钩藤,详该条。
①五治法之一。针对病邪所在,用针刺或汤药攻邪。根据部位有上取、下取、内取、外取、傍取等。②采用之意。《灵枢·颠狂》:“治之取太阴、阳明。”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:“取其经,厥阴与少阳。”
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小龙胆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缺盆,见该条。
疟痢著作。8卷。清熊立品(圣城)编辑,刊于1776年,为《瘟疫传症汇编》之一。作者选集前贤有关痢症、泄泻、疟病诸论,结合个人经验,详析各种治法,论方结合,切于实用。其治疗泄泻九法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影响。
病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卷三。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。生于头面及全身,皮肤发斑,状如锦纹。上戴白浆,破烂成疮。甚则可伴烦躁谵语。愈后可留紫色斑痕,日久方退。类似天疱疮。
出《新修本草》。为豨莶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