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生学著作。1卷。清·潘蔚辑,刊于1858年。本书系辑录《十二段锦》、《分行外功诀》(心、身、面、耳、目、口、舌、齿、鼻、手、足、肩、背、腹、腰、肾)、《内功静坐气功图说》、《易筋经》及《却病延年法》
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。肾属水,乃天一真精之所生。《育婴家秘》:“人之有肾,犹木之有根。其脉在尺,肾之虚实,以尺候之。命门在肾之间,为元气聚会之处,儿之强弱寿夭,尤系于斯。”肾主骨,肾虚者,骨髓不满,儿必
正骨器械。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八:“肩胛上出臼……须用舂杵一枚,小凳一个。令患者立凳上,用杵撑在下出臼之处;或低,用物簟起;杵长则簟凳起。令一人把住手尾,拽去凳,一人把住舂杵,令一人助患人放身从上坐落,
见保赤存真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八。指漏下经血夹有青色液体。参见经漏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金匮要略》。指鼻涕清稀如水,喷嚏频频。参见鼽条。
八法之一。包括消散和消导两种意义。用消散导滞破积药,以消除食滞及因气血瘀滞而产生痞积的方法。有消食化滞、消痞化积等法。详各条。
指伤寒禁汗之证。①太阳病,尺脉迟或微,属里虚者禁汗。②少阳病禁汗。③妇人伤寒,经水适来或适断,热入血室禁汗。④里虚下利清谷不可攻表。⑤素体中虚里寒者禁汗。⑥少阴病脉细沉数,病为在里不可汗。⑦厥阴病热厥
病证名。指黑睛生翳,时发时愈,经常反复者。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:“如翳非障,或圆或缺,痛则见之,不痛则隐,来去无时,聚散不一,因谓之浮萍。”即聚开障。详该条。
书名。2卷。清·王子接撰。本书即《绛雪园古方选注》第一部分。王氏将《伤寒论》方剂分为和剂、寒剂、温剂、汗剂、吐剂、下剂六大类,共113方,方解比较明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