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针灸疗法

针灸疗法

针刺、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。简称针灸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,刺激人体穴位,运用操作手法,藉以疏通经络,调和气血。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,点燃后温灼穴位皮表,达到温通经脉、扶阳散寒的目的。方法虽异,但都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,临床上常配合使用。针灸疗法是中医学术中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。它具有简便、效验、安全、适应症广等特点。脏腑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疗法的基本理论。针刺原起于砭石;艾灸萌芽于火燎。冶金术的发明和对植物学的认识深化,逐渐过渡到金属制针、燃艾而灸。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《黄帝内经》,对针灸的应用已有全面的论述,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。晋代的皇甫谧,把《黄帝内经》中的针灸内容分门别类、系统整理,并参考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》等书,结合自己的经验,撰《针灸甲乙经》12卷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,流传国内外,是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籍。隋唐时期,针灸学有很大发展。唐代太医署设立针灸专科,内有针博士针助教、针工,从事针灸专业。孙思邈著《千金要方》,并绘彩色针灸图;王焘编《外台秘要》注重灸法。北宋王惟一,撰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,详考经穴,并创铸铜人,教授针灸。这一时期,我国的针灸已传入日本、朝鲜等国。元明时期,针灸著作日益增多。滑伯仁撰《十四经发挥》,考证经络;杨继洲在家传《卫生针灸玄机秘要》的基础上,集诸家之说,广搜博引,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,编撰《针灸大成》,总结了明以前的针灸文献,影响较大,至今仍为学习和研究针灸学术的主要参考文献。清代还有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和《针灸集成》等著作,其中《针灸逢源》首列经穴361数,为今所循。从晚清至民国,针灸学术比较衰落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针灸疗法有很大发展。开展针灸教学,成立研究机构,针灸临床也取得了明显进展,特别是针刺麻醉的成功,经络研究的深入,对外交流也日益增多。目前,我国正在积极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治病原理、经络实质和针麻原理进行多方面的研究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热邪传里

    指外邪不从表解而化热入里的病变过程。外感六淫之证,传里的症状为恶风寒症消失,但发热更甚,目赤、胸中烦闷、口渴引饮、烦躁,甚则谵语,大便秘结,舌红苔黄,脉数等。

  • 存泥丸

    自我推拿方法。泥丸指囟门。两手擦热后,从额部摩到头顶。有理脑作用。《太平御览》:“以两手相摩令热,以手摩额上至顶上,满二七止,名曰存泥丸。”

  • 纂类本草

    本草著作。不著撰人,或疑即南宋陈言撰。约成书于乾道(1165~1173年)中。此书取《嘉祐本草》常用药物,削冗举要,一反北宋主要本草层层加注的传统本草编书形式,不再区分经文与注文。原书佚,部分佚文存于

  • 心之官

    ①指舌。《灵枢·五阅五使》:“舌者,心之官也。”谓心的生理、病理情况可以从舌的变化反映出来。②指心的功能。《孟子》:“心之官则思。”

  • 钻齿疳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》:“小儿钻齿疳,牙根穿出齿龈,内外芒刺,嘴唇作痛。”即钻牙疳。详该条。

  • 肉极

    病证名。指肌肉痿弱困怠的疾患。《备急干金要方·脾脏》:“凡肉极者,主脾也,脾应肉,肉与脾合,若脾病则肉变色。又曰,至阴遇病为肌痹,肌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脾。”症见身上如鼠走,多汗,四肢急痛,或软弱

  • 手少阳之别

    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少阳络脉,见该条。

  • 养生辨疑诀

    气功养生学著作。唐·施肩吾撰。本书认为习练气功,“先须知其本,知其本则末无不通”,所谓“本”,是指“神由形住,形以神调”,亦即使精神稳定于形体之内,形体与精神和调。此外,指出行功前当调和饮食,保持安定

  • 酒嗽

    病名。指饮酒过度伤肺所致的咳嗽。《丹溪心法·咳嗽》:“饮酒伤肺,痰嗽,以竹沥煎紫苏,入韭汁,就吞瓜蒌杏连丸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源流》:“酒嗽,伤酒而成也。盖酒大热有毒,或冷热兼饮,日久渐伤胃脘

  • 小儿龟胸穴

    经外奇穴名。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小儿龟胸……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,三骨罅间六处,各三壮。”近代《腧穴学概论》列作奇穴,名小儿龟胸。位于前胸第二、三、四肋间隙,距前正中线2.5寸处,两侧共6穴,主治小儿